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

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业_外资汽车零部件

tamoadmin 2024-05-28 人已围观

简介1.禁油令下,日本汽车制造商如何向电气转型2.汽车配件全球化采购会普及吗?3.日本汽车工业为何能赶超美国?根本在于技术和资本的强行积累4.汽车供应链风险高悬丨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半年5.全球化断供危机下,零部件从哪里来?6.外国媒体质疑吉利汽车白俄罗斯工厂本土化水平7.火花塞哪个品牌好美国长头重型制造商基本概况介绍一、美国重型货车市场概貌美国司机与北美地区以外的司机不一样,不论是具有流线形、平顺形货车

1.禁油令下,日本汽车制造商如何向电气转型

2.汽车配件全球化采购会普及吗?

3.日本汽车工业为何能赶超美国?根本在于技术和资本的强行积累

4.汽车供应链风险高悬丨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半年

5.全球化断供危机下,零部件从哪里来?

6.外国媒体质疑吉利汽车白俄罗斯工厂本土化水平

7.火花塞哪个品牌好

国外汽车零部件制造业_外资汽车零部件

美国长头重型制造商基本概况介绍

一、美国重型货车市场概貌

美国司机与北美地区以外的司机不一样,不论是具有流线形、平顺形货车,还是具有棱角的货车,他们都不喜欢前端扁平、驾驶室位于发动机上方的货车,而更倾向于发动机前置的传统式重型货车。因而,“长鼻子”重型货车称雄美国公路,引领着重型货车时代的潮流。

美国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货运车辆几乎全是厢式半挂长头重型货车。长驾驶室的结构与半挂车加在一起,总长度加达22m之多,在高速公路行驶如同一头巨鲸。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相距近4000km,厢式半挂长头重型货车48h左右即可到达对面城市。

长头驾驶室结构增加货车的外形美,满足了许多货车迷的愿望。驾驶室前方有1.5m左右的长机罩,形成有效的冲撞缓冲区。因为驾驶座后方有独立密封的卧铺间而更具吸引力。相对而言,亚洲产的重型货车是在轻型货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技术是借鉴欧洲自行发展的。所以从发动机、驱动系统、车身、后桥、驾驶室及其操作系统方面都相对于美系重型货车薄弱。

美国长头重型货车搭载的发动机功率均在294kW·h以上,最高达441kW·h之多,可与众多轿车并列在高速公路上飞奔。重型货车生产厂商的发动机多来自于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卡特匹勒、底特律柴油、康明斯、麦克货车公司、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五大厂家。美国重型货车的变速器多采用全自动或半自动换档,ABS抱死控制系统成为公路重型货车的标准配置,有的车型则安装EBS电子制动控制系统。

目前,美国的重型货车市场主要是由以下几个著名的货车制造商所主宰: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合资子公司美国福莱纳公司以及旗下的西星货车公司和斯特林公司;美国航星国际公司(北极星);美国佩卡集团的旗舰公司、彼德比尔特公司和肯沃思公司;沃尔沃环球汽车集团的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现在,北美货车销售中占老大地位的是福莱纳公司,占第二位的是佩卡集团,第三位是航星国际公司,第四位是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他们的主要产品是8级重型货车以及6、7级中型货车,其主力重型车大都是传统型的长头货车。

二、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

1.美国福莱纳货车集团

福莱纳集团创建于1929年,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它是北美货车、特种车辆和专用底盘的领先制造者,在美国重型货车市场占有32%的份额。

1981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为了扩大北美的货车生产和销售市场,正逢福莱纳公司在货车业务上遭遇波折之时,收购了福莱纳公司。1998年,由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重组,福莱纳家族成为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合资子公司。2001年上汽集团重型车项目曾与福莱纳公司进行过密切接触。

从1992年开始,福莱纳公司就已经占据了北美8级重型货车市场的老大地位;接下来,它又进入专用底盘市场,在南卡罗来纳州成立了客户底盘公司;1995年福莱纳公司收购了它的第一个非传统的以制造消防车、救护车为主的美国兰番斯公司;1997年福特公司为了下世纪核心业务目标,将自己的重型货车分部卖给福莱纳公司;1998福莱纳又收购了托马斯比尔特客车公司;2000年兼并西星货车公司。

福莱纳集团拥有几大世界知名货车品牌,尤其以传统型长头重型货车为代表车型。包括福莱纳(重型和中型货车、军车和传统车架);美国兰番斯(消防车和救护设备);托马斯比尔特(校车、客车);西星(重型长途运输专用货车和军用车);斯特林(特种专用车和军车);尤尼莫克(商用车)以及底盘、二手货车和零部件、运输管理软件产品等。

福莱纳集团注册商标为福莱纳、斯特林、西星、兰番斯和托马斯比尔特。福莱纳集团始终保持每一品牌的独特性,系统地应用公司提出的最佳协同合作原则。除了制造货车外,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货车财政服务部门还为福莱纳集团的客户提供灵活的财政和保险服务。公司经销网包括40多个二手货车销售中心。2002年的货车产量为11.1万台,北美雇员超过1.4万人。

2.美国斯特林货车公司

斯特林公司创建于1998年,是福莱纳集团的一个新成员,总部设在美国的俄亥俄州。

1997年,福特公司的重型货车分部出售给福莱纳集团,由福莱纳重新命名为斯特林公司,延用原福特装配生产货车。目前斯特林公司自己有独立的产品系列和独立的销售网络。在北美洲有230家销售商,在澳洲有20家。2000年福莱纳集团收购西星公司后,斯特林公司使用西星和斯特林双品牌进行生产和销售,同时承担西星公司部分产品销售业务。斯特林公司员工人数从1997年末的大约1000人增加到1999年初的1700人,货车的日产量从1992年的20辆增加到1999年的120辆。

斯特林公司货车产品涵盖5-8级传统型长头货车和半挂牵引车。斯特林公司选择专用货车作为它的主攻市场,产品有混凝土搅拌车、泵车、自卸车、路障车、重牵引车、昼用牵引车(驾驶室不设卧铺)、液罐车、冷藏车、厢式车、垃圾车、救火车、营救车、扫雪机。所有斯特林传统型货车(发动机护罩在驾驶室前部)均在安大略的圣托马斯的斯特林货车制造厂生产。斯特林货车目前已销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

3.加拿大西星货车公司

西星货车的是加拿大的货车制造商,最早由怀特汽车公司创建于1967年。创建之初称怀特西星,1981年改名为西星货车公司,仍旧归属于加拿大。1991年被澳大利亚的TerrenceE.Peabody控股集团收购。2000年7月,福莱纳集团兼并了西星货车公司,并对西星货车公司和斯特林货车分部进行整合,以发挥它们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各自优势。西星公司的猎户星座客车分部与福莱纳集团的托马斯比尔特客车公司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商用客车、校车和公共客车的生产体系。西星公司的雇员约为3600人,它的200多家销售网络遍布北美。

西星公司以制造长途运输半挂牵引车、重型专用车和特种用途货车来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的产品包括星座8系列级长头重型货车、太阳系列7级长头中型货车、军用车辆以及加拿大军备三轴重型货车。

西星和斯特林货车有“北美最强壮的货车”之称。西星货车反映的是卓越的质量、精湛的工艺和对细节的重视。独特的生产工艺要求货车的每一部件都要经过手工检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特别重视科技型车的标准化建设,一旦战争需要,他们马上可以把民用货车改成军用运输车。西星公司在军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因而成为加拿大政府军车的长期供应商。

三、美国航星国际公司

航星国际公司建立于1993年,也称“北极星”。其主要经营公司的旗舰子公司是创建于1914年的国际货车及发动机公司,简称“万国”。航星国际公司依托“万国”这一高水准的国际品牌,成为北美及至全球最大的中重型货车跨国集团之一,它在北美重型货车市场份额中占到约20%,在全国中型柴油发动机制造商中也屈指可数。航星国际公司至今是美国少有的独立货车集团。据悉,瑞典沃尔沃集团正在对航星国际公司实施兼并计划。

美国国际货车及发动机公司主要产品是5-8级中、重型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和中型柴油机。IC公司作为它的一个直属公司生产公共客车和校车。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海外市场具有广泛的销售网络。长头车型雄鹰9900ix是航星国际的经典力作,配有415kW·h发动机,拱载卡特彼勒C15、C16柴油机或294-441kW·h康明斯发动机。铝合金驾驶室并装有不锈钢前格栅,双防尘空气滤清器,双抛光铝合金油箱,极限宽度的前保险杠,ABS防抱死系统。

航星国际公司的各款车辆、备件及售后服务将通过上千家销售商组成的庞大网络,在美国、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全面推广。此外,在世界90个国家发展了60多家销售商。航星金融集团通过它的直属公司,为客户和分销商提供金融服务。另外,也向福特公司注入风险投资以拓展商用车销售和柴油机部件服务。

四、美国佩卡集团

1.佩卡集团

佩卡集团于1905年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州贝尔维尤。每年全球销售金额约70多亿美元,员工超过2万人,全年总产量约10万辆。公司除了在美国之外,还在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英国、荷兰设有生产厂。

1958年收购了彼得波特公司;1980兼并了英国福登;1996年兼并荷兰大富;1998年兼并英国利兰载重车有限公司。因此保住了全球重型货车生产量第三的位置。

佩卡集团7、8级货车品牌有肯沃思、彼得波特、大富、利兰、福登等。肯沃思和彼得波特在美国重型货车市场上分别占有11%和10%的份额。另外,佩卡集团在华盛顿的贝尔维尤公司生产工业绞盘。

佩卡公司依托肯沃思、彼得波特和大富品牌向全世界推出8级重型货车,依托彼得波特和肯沃思在北美投放7级中型货车。另外,大富在荷兰和比利时生产5-7级货车,在欧洲、中东和非洲销售。由福登载重汽车公司生产的4-7级载重汽车在欧洲销售。

2.美国彼得波特公司

彼得波特公司是佩卡集团的子公司。自1939年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它在美国优质载重车生产霸主的地位。彼得波特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州,在美国重型货车市场上占有10%左右的份额。彼特波特和肯沃思是佩卡集团下的两个旗舰品牌。创新与古典的完美结合,形成最具美国风格的长头重型货车代表之作。

彼行波特公司的6-8级载重货车全线产品的销售和服务由遍布北美的200多家销售商组成独立的销售网络。2003年,彼得波特公司获得美国社会调查公司J.D.PowerandAssociates重型货车顾客满意四项调查的三项第一。也曾赢得1999年和2001年传统型长头中型货车的最高排名。彼得波尔公司率先在货车上应用铝金属以减轻驾驶室和底盘重量。在过去的几年间,更多的新产品、新服务具备更多的选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在售后服务市场,公司仔细经营它的公众形象,培养货车司机的情感忠诚,从而取得很高的利润。这种服务还包括24h公路救援,和为大型车队制定的定期保养计划。

3.美国肯沃思公司

肯沃思载重车公司是佩卡集团的子公司中,始建于1923年,公司总部设在华盛顿的Kirkland。

肯沃思是美国最棒的货车及底盘品牌,在美国有“货车中的凯迪拉克”之称,在美国重型货车市场上占有11%的份额。国际知名石油设备生产厂商哈里博顿、西方以及著名油田设备生产厂生产的压裂车、水泥车、混砂车等大量采用肯沃思底盘。

肯沃思公司与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290多名经销商组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肯沃思公司救助中心24小时提供服务,全年不休。肯沃思公司认为,一个庞大的服务网络提供给车队经理们一种强有力的方法来降低维修成本。

肯沃思货车的设计行程至少要达到150万km,这通常是2-3年的累计里程。汽车行驶80万km发动机不需要大修。在过去的4年间,肯沃思公司每年都推出一款高技术含量的概念车。肯沃思T600、T800和W900扩展了驾驶室的工作空间,提高了驾驶的舒适性。

T2000重型货车的流线型车顶已使其成为最具空气动力学性能的重型载重车。最新车型是以肯沃思T800为基础改进而来的,专门为大批量运输燃油及危险材料准备的。这款车运用了指纹识别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肯沃思电器系统、牵引车和挂车计算机综合控制系统等。

五、瑞典沃尔沃环球货车集团

1.瑞典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

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是瑞典沃尔沃环球货车集团属下的沃尔沃货车公司的直属分部。1981年收购由美国通用汽车拥有的怀特-通用重型货车公司,并于1997年将公司名称改为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

该公司产品主要包括:重型18轮商用货车(带寝室和不带寝室驾驶室)、半挂牵引车、自卸车、机场油罐车、垃圾车和工程专用车。该公司同时还是货车后桥和美国五大重型柴油发动机制造商(卡特比勒、康明斯、底特律柴油机、迈克货车和沃尔沃北美货车公司),产品均注册以沃尔沃商标。

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是世界上重型货车品牌系列最全(平头、长头、半长头重型货车)的制造商。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的成功成功在于它成功地满足了不同地区、区域和国家的货车需求。20世纪80年代早期,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就对货车生产规划进行了改良,该规划是从怀特汽车公司逐步接管过来的。该规划曾一度极为先进而且以系列概念为基础,但却在某种程度上缺少欧洲最佳长途运输货车的先进特征。而美洲的沃尔沃怀特货车的特点却可能比欧洲的货车更优越,其中空载重量小这一点最为重要。毫无疑问,从美洲市场得来的经验对沃尔沃货车北美公司为世界其它地区开发更高效的轻量级载重型货车极为重要。

直到90年代中期,货车制造商才敢于尝试开发一种欧洲和北美都适用的运输车型。美国法律允许把长发动机罩置于驾驶室之前,所以新型的美洲沃尔沃驾驶室在设计阶段就给出了长发动机罩。这种长寝用VN驾驶室在其于1996年推出后有两种长度,与已经著名于世的FH(1993年推出)齐驱并驾。一年之后,即在1997年,它的寝用驾驶室更深入人心,从而使原有的两种VN驾驶室更加完善。当2000年2月阿姆斯特丹货车展开展之际,参展者欣喜地见到了首次亮相的沃尔沃欧版NH12长头货车。

2.美国迈克货车公司

美国迈克货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00年,是北美颇具实力的重型货车制造商。1980年到1989年间,法国雷诺货车公司就与迈克公司展开广泛合作;1990年雷诺货车公司正式收购美国迈克货车公司,由此迈克公司成为雷诺公司的全资货车分部;2000年,沃尔沃集团拆资近16亿美元购进雷诺V.I货车部门连同其子公司迈克公司。

从1990年开始,迈克公司成为北美最大的8级重型货车、发动机和主要零部件制造商之一。迈克公司在世界范围的员工数量4314人,通过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60多个销售商和服务中心向大约65个国家提供销售与服务。2002年,迈克公司的8级重型货车销售19587辆,在重型货车市场占有13.4%的份额。2001年迈克8级重型货车销售近20351辆,占重型货车市场的14.6%份额。

2002年开始,沃尔沃集团对旗下的沃尔沃货车、雷诺货车和迈克货车三个品牌进行整合、产品升级。投资约1.32亿美元开发16L新型发动机,排放将满足欧Ⅳ标准。这种发动机从2003年起每年为公司带来约3.3亿美元收入。

禁油令下,日本汽车制造商如何向电气转型

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1.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T型车制造的神话

对于汽车工业的形成,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yd)做出了突出贡献。福特首先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群众的需要”。福特于1883年开始从事汽车制造业,他制造第一辆汽油车,结构简单而使用,最高时速可达32km/h.1903年,福特(Ford)汽车公司诞生。福特汽车公司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1908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T型汽车,该车发动机排量为2.89L、18KW(25马力)、四缸、四冲程。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流水线,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30万辆,1926年达到200万辆。而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9年T型车停产时,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使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的美国家庭。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不仅为美国,甚至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汽车现代化的先驱”。

美国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美国在资本、国民收入、石油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优于欧洲的具体条件有关,而且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购买汽车。巨大的国内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后来闻名世界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最多是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到了1927年,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总销售量的90%以上。这一时期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出现了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全能的生产模式,以及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通过专业化协作,由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集中管理和销售体系的生产模式。以后的事实表明,后者优于前者,并为世界上许多企业所仿效。那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刚刚形成的汽车工业几乎停产了5年,这使得美国成为第一个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美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使美国首先进入了现代化。

2.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时期

1930年后,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名族工业,开始对美国汽车进口提高了

关税,特别是对汽车零部件进口加以重税,迫使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汽车总装厂改造成汽车制造厂,由此也促进了欧洲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还利用本国的技术优势,以多品种和轻便普及型新产品与美国汽车进行竞争。例如,意大利的菲亚特轿车、德国大众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汽车工业均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装备和物质。战后,随着经济复苏与政府的支持,欧洲汽车工业开始大发展。特别是原联邦德国在战后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超过其战前的最高水平。196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已达205.5万辆,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国。原联邦德国汽车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将轿车迅速普及到国内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如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对德国轿车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1970年后,西欧共同体的汽车制造公司还纷纷到美国去投资建厂,明显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到欧洲投资建厂的格局。

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由美国移到欧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的汽车产量仅为北美的11.5%;而到战后的195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6%;而到1970年,北美仅生产749.1万辆汽车,而欧洲各国却超过北美产量的38.5%,达到1037.8万辆。许多欧洲汽车生产厂家,如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等,均以闻名遐迩。欧洲汽车工业的特点,既有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又有欧洲式多品种高技术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汽车工业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汽车保有量激增,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心由美国转移到欧洲。汽车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车品种进一步增多。汽车工业界对于汽车造成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制定了许多对策,并使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精益的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

代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60年代是突飞猛进的时期。1960年,正当美国与欧洲的汽车工业激烈竞争的时期,日本推行了终身雇佣制及全面质量管理(TQC),促进了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员素质,调动了积极因素,使工业发展出现了飞跃。特别是汽车工业,出现了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从而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出现了突破,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廉价精巧的汽车并畅销全世界。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于是,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汽车法规。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噪声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从而迫使日本汽车工业放弃了向大功率、高车速、豪华大型车辆发展的意图,形成了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的风格。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国外进口汽车进行了严格限制,并鼓励各公司积极引进美国的汽车技术,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名族汽车工业。

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市经过精心筹划和计算的。日本人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日产汽车公司出现的活动板生产方式,五十铃公司采取的流通生产法等生产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日本的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目前已被各国所仿效。

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电子技术,并广泛用于汽车设计、试制、试验、制造及产品等各个领域。目前,日本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普遍比欧美国家短。日本民用轿车的电子化程度和各种自动设施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104万辆,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87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6.6%,而美国和西欧四国各分别占23.7%和24.8%。此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转移到日本。

当前,尽管世界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但日本汽车仍以其优越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完善的电子设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样化的品种不断扩大世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

4.韩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

20世纪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利用学习、消化国外生产技术和实现主要技

术的国产化,使其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美国从1900-1950年,利用了50年才成为世界之强,日本从1950-1980年,利用30年成为汽车大国,韩国从1980-1997年,仅用了17年便成为廉价车之王,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韩国汽车公司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00多美元,较好的经济状况提供了生产汽车的良好环境。1973年,现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车公司于1972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1990年第一辆自主设计的名为王子的国产车推出,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汽车的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1984年6月,美国通用公司入股50%的韩国大宇公司,将其从欧宝公司引进的轿车通过通用公司进入美国市场。1985年,现代公司在美国组建了240家经营店。1986年,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设计造型的优越牌轿车开始进入美国市场,适逢日元升值,优越牌轿车比同级日本车便宜大约1000美元,因而大获全胜,当年就销售出16万辆。1988年,韩国起亚公司生产的马自达212型轿车,通过福特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1988年,韩国在美国共销售了50万辆汽车,占美国市场的4%。

1994年,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到73.8万辆,而1995年则为110万辆,增长48.6%,从而在世界汽车出口国中排名第6。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汽车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均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81.3万辆。

汽车配件全球化采购会普及吗?

丰田、本田、日产、三菱、斯巴鲁、马自达6家日本车企电动化版图

编译?|?杨玉科

编辑?|?Jane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丰田汽车凭借普锐斯,让混合动力这个词家喻户晓。本田汽车带着它的第一代双座Insight,把油电混合动力技术带到美国。而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也是大规模生产纯电动汽车的行业先驱。

尽管日本汽车制造商早期在电气化方面取得辉煌,然而如今,他们看起来似乎落后了。在这个全民追捧纯电动汽车的时代,一向青睐混合动力系统的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在电池动力领域,日产汽车和三菱汽车很早之前就已经被竞争对手超越。

日本政府颁布的一项重大政策可能会使这些汽车制造商重拾竞争力。

根据本月提出的一项倡议,日本经济产业省(Ministry?of?Economy,?Trade?and?Industry)提议,到2035年前后,逐步禁止汽油动力新车销售。这项提议预计将于年底通过,最先由日本放送协会(NHK)报道。

这项新政被视为迈向更大目标的基石。更宏伟的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将成为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的国家。今年9月上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Yoshihide?Suga)公布了这一长远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这项新政策(2035年)仍允许混合动力汽车销售。

日经新闻(Nikkei)报道称,根据该框架,电动汽车必须在汽车制造商的产品组合中占到一定比例。无法实现这一比例的公司只能签署碳交易协议,从竞争对手处购买积分额度。

这项新指令将给日本汽车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一方面,新指令可能成为丰田汽车等混合动力汽车领军企业的福音,且有助于推动日产汽车奄奄一息的纯电动汽车雄心。

另一方面,禁止纯汽油动力新车销售,可能引发一些规模较小的汽车制造商,比如斯巴鲁、马自达和铃木等企业重组,因为这些公司研发预算较小,在向电动汽车转型方面行动缓慢。

对这3家小规模公司(斯巴鲁、马自达和铃木)来说,全面转向电气化可能会促使其寻求与丰田汽车等巨头加强合作。

对三菱汽车而言,面临这样的压力时,它可能寻求加强对日产汽车的依赖。日产汽车持有三菱汽车34%的股权。

至于本田汽车,目前正与通用汽车在电气化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展开合作。这种迹象表明,本田汽车也无法做到完全单打独斗。

除此之外,这项禁令还可能给一些以引擎咆哮著称的标志性日本车型带来重大影响,比如日产汽车?GT-R和重新设计的丰田汽车Supra。

至于那些全球范围内大量从事发动机和变速箱零部件业务的供应商,影响就更不言而喻了。

这项历时15年的逐步淘汰计划给日本汽车制造商留出一定时间,他们基本可以进行两到三个产品周期调整。但如果日本汽车制造商转型速度迟缓,那就只好把日本市场拱手让给通用汽车或大众汽车集团等翘首以盼的非本土企业。

通用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在进军电动汽车领域过程中表现更加积极,也更有魄力。预计到2035年,它们已经拥有成熟的纯电动汽车产品线。

反过来,日本这项环保目标可能会促使日本汽车制造商在全球电动汽车竞赛中加快步伐。

除日本外,包括英国和法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在各自推进禁油政策。美国加州计划在2035年,禁止出售汽油动力汽车。

全球汽车行业都在朝着电动汽车转型。日本这项指令不仅迫使日本汽车制造商进入电动汽车赛场,而且使他们在全球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其实,日本这个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电气化。在日本销售的汽车中,约有36%使用某种形式的电池动力。

在日本本土市场,已经被认可的混合动力汽车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前6个月,混合动力汽车占据新能源汽车的98%,约64万辆。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同期销量仅为6755辆。

但日本汽车制造商们并没有停滞不前。即便规模很小的公司也意识到,清洁汽车需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开始向电气化转型。

这些汽车制造商的努力包括——丰田汽车希望到2025年,每年卖出550万辆电动汽车。丰田汽车的合作伙伴斯巴鲁计划到2030年,其全球销量的40%来自电动汽车。马自达计划到2030年,将其所有车型都部署电气化选项,包括轻度的混合动力汽车。

因三菱汽车决定停止生产纯电动i-MiEV微型轿车,目前日产汽车成为唯一一家在本土销售纯电动汽车的汽车制造商。

到2023年,日产汽车希望在本土销量的60%、欧洲销量的50%和中国销量的23%实现电气化。日产汽车目前尚未对美国市场提出目标,因为该公司对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需求不那么乐观。

三菱汽车的目标是,到2030年,电动汽车占其全球销量的一半。

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汽车,计划到2030年,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二来自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汽车、电池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以下是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各自规划和预期。

01.?丰田汽车

更多从混合动力中受益

丰田汽车可谓混合动力之王,然而在纯电动方面,它表现出保守的怀疑态度。但从去年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丰田汽车通过推出一系列纯电动概念车,向人们展示其电动汽车愿景。

丰田汽车希望在2020年代初期,在全球推出10款电动汽车。这些产品包括它与斯巴鲁合作开发的电动跨界车,以及今年推出面向中国市场的一款电动汽车。

丰田汽车还表示,将于2020年在日本推出一款超小型双座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为62英里,但目前还未实现。

丰田汽车预期电动汽车阵容涵盖6种车身类型,拥有独特设计——较长的轴距、裂缝状的前灯,和带摄像头的后视镜。这6种车型包括1款大型SUV、1款中型SUV、1款中型跨界车、1款中型面包车、1款中型轿车和1款紧凑型轿车。

丰田汽车正参与开发一个纯电动汽车专用平台,名为e-TNGA,该平台是在新一代TNGA模块化平台基础上开发。

e-TNGA由EV?C.A.?Spirit?Corp调集专任工程师共同研发。EV?C.A.?Spirit?Corp是由丰田汽车牵头9家公司成立的联盟公司,致力于开发和共享电动汽车零部件。其他成员包括斯巴鲁、马自达、铃木和大发等。

在这个框架下,丰田汽车将与铃木和大发合作,共同开发一款紧凑型电动汽车。

但丰田汽车在电气化之路上还有另一个武器——氢燃料电池技术。伴随其他汽车制造商都不再追求氢技术,丰田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氢燃料支持者之一。

本月,丰田汽车推出了下一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轿车,进而推进其愿景。这款重新设计的Mirai具备迷人的流线线条,抛弃了第一代Mirai的老土外观。Mirai将帮助丰田汽车达到日本和美国的排放标准。

但自日本这项禁令发布后,丰田汽车将更多从其广泛而受欢迎的传统混合动力系列中获得提振。目前,丰田汽车将混合动力部署在丰田品牌和雷克萨斯品牌的28个车型上,从卡罗拉到雷克萨斯LS,甚至是Century大型豪华轿车。

还有丰田汽车的JPN出租车。在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被推迟前,丰田汽车开发了这种球状交通工具,准备在奥运会期间运送运动员。

2019年,?丰田汽车在日本售出63.86万辆电动汽车,约占其日本总销量的40%。

02.本田汽车

通用汽车是它的王牌

本田汽车一直专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技术,不过它也偶尔涉足电动汽车领域。第二代Clarity轿车推出了电动、插电式和氢燃料电池版本。但因为表现不佳,本田汽车停止了这款车的销售。

然而今年,本田汽车又凭借纯电动复古风格的超小型E掀背车,重返电动汽车细分领域。截至2020年9月,本田汽车在欧洲卖出1578辆E型轿车,在日本只卖出23辆。

一大批基于一个专用平台电动汽车产品正在研发中。去年本田汽车曾表示,新的全球电动汽车平台将于2025年前推出,并应用于比如跨界车和轿车等大型电动汽车上,主要面向美国、中国和其他市场。

在9月的北京车展上,本田汽车暗示了SUV?e:concept的新方向。这是一款即将在中国市场推出的电池驱动跨界车。

本田汽车计划在2030年实现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二来自电动汽车,这款SUV?e:concept也是这一计划的一部分。

混合动力车在日本本土市场的高渗透率将有助于该公司的宣传攻势。

在日本,本田汽车的混合动力产品系列包括Insight、雅阁、飞度、弗利德、Vezel、Legend、奥德赛、NSX、CR-V、STEP?WGN和飞度的旅行车版本Shuttle。2019年,本田汽车在日本销售18.3万辆电动汽车,约占本土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

但本田汽车还希望能从合作中得到帮助。今年4月,除加快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外,它还加强与通用汽车的合作,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

根据合作协议,通用汽车将帮助本田汽车开发两款使用通用汽车即将推出的Ultium专用电池的电动汽车。本田汽车将设计这两款车的内饰和外观。

这两款车将基于通用汽车的全球电动汽车平台,并由通用汽车在北美制造。预计2024年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开始销售。

目前尚不清楚,通用汽车的合作是否会直接取代本田汽车专用电动汽车平台的部分工作,还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叠工作。本田汽车针对美国市场的车型通常在日本本地被认为太大,但此次合作开启了一种有趣的可能性,即“反向进口”本田品牌的电动汽车到日本。

03.日产汽车

与雷诺共享纯电动平台

2010年推出Leaf车型时,日产汽车是电动车领域的先驱。当时,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对手屈指可数,比如雪佛兰Volt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三菱i-MiEV、特斯拉Roadster和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如今,第二代Leaf在日益拥挤的电动汽车市场上已经失去一席之地。几乎每家主要汽车制造商都在竞相推出电动汽车,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推出完整的电动汽车系列。

今年,随着Ariya纯电动跨界车推出,日产汽车的努力总算得到提振。Ariya基于一个全新专用纯电动平台生产,日产汽车将与雷诺集团共享这个平台。这个平台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优的驾乘感受,这部分归功于双电机的全时四驱。

日产汽车负责全球产品规划的高级副总裁Ivan?Espinosa表示,新的CMF-EV平台将使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销量更容易提振。

此外,日产汽车还将指望广受欢迎的e-Power系列混合动力技术。这种技术在日本已经部署在Note掀背车和Serena家庭货车等车型上。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一个小型汽油发动机产生电力,进而为电机提供动力。驾驶起来就跟电动汽车类似,但该系统因加油的便利性而消除了里程焦虑。

在日本,日产汽车还销售Kicks、X-Trail跨界车、Skyline、Cima和Fuga轿车的混合动力版本。在美国,这些车型在英菲尼迪品牌旗下销售。

根据日产汽车中期商业计划,到2024年3月31日,每年在全球销售100万辆电动汽车,其中包括e-Power汽车。不过,到2024年年初,日产汽车将再推出4款电动汽车,雷诺集团也将推出一款电动跨界车。

日产汽车正在为日本市场的微型车开发另一个电动汽车平台。一款基于去年东京车展上展出的IMk概念车的纯电动迷你车,就是未来将推出的电动汽车之一。

为加强在电动汽车生产方面的实力,2019年日产汽车投资3.17亿美元,对位于Tochigi?的工厂进行现代化改造。这家工厂此前以生产GT-R跑车而闻名。

04.三菱汽车

指望日产汽车

三菱汽车是最早推出电动汽车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早在2009年就推出微型蛋形i-MiEV。这款车基于日本市场的汽油动力微型车i设计,在美国销售了一段时间。

此后,三菱汽车还提出其他推进电动汽车计划,但财务问题不得不使这些设想搁浅。i-MiEV从未进行过全面的重新设计,而且三菱汽车也已证实计划淘汰该车。日经新闻(Nikkei)报道称,预计将在本财年开始淘汰。

与此同时,三菱汽车一直在借助中型跨界车插电式欧蓝德PHEV盈利,但没有对该车型进行全面改造。

2019年,三菱在全球销售约9万辆插电式汽车,其中在日本销售4.8万辆。

几年前,三菱汽车在日本发生操纵燃油经济性数据丑闻,使本已陷入困境的三菱汽车几近破产。而后,日产汽车在2016年获得三菱汽车34%的控股权。当时,这种合作关系一度被宣传为是电动系统领域内的强强联合。

根据最新复兴计划,三菱汽车正在调整电气化时间表。第一步是,今年在日本推出Eclipse?Cross紧凑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跨界车。

目前该公司还没有将这款插电式车引入美国市场的计划,但三菱汽车表示,将于明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销售这款电动车。

未来两年,三菱汽车计划推出新一代欧蓝德,采用改良混合动力传动系统的插电式版本。此外,三菱汽车正与中国合作伙伴广汽集团共同开发一款面向中国市场的全新电动汽车。

在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中,三菱汽车一度被认为是率先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先锋,但其两个合作伙伴是否有兴趣使用这项技术还有待观察。

三菱汽车正考虑为日本推出一款全电动微型汽车,拟取代i-MiEV。这款车基于日产汽车正在开发的微型汽车系统开发。

05.斯巴鲁

依赖丰田汽车

斯巴鲁是躲在丰田汽车羽翼下的日本小公司之一,它计划依赖丰田汽车推出未来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技术。

斯巴鲁在全驱领域比较擅长。目前,它正在联合开发一个用于大中型汽车的纯电动平台。斯巴鲁和丰田汽车将分别在2020年代初推出一款电动跨界车。

斯巴鲁电动跨界车的主要目标市场是美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Tomomi?Nakamura曾告诉Automotive?News,这款电动跨界车将符合加州排放标准。

但斯巴鲁对美国电动汽车的实际需求存有疑虑,美国市场占其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二左右。Nakamura?表示,斯巴鲁在美国一个月可售出1.3万辆croscrosks,其中只有300辆是混合动力车。

“对于美国市场,我们不确定电动汽车将以多快速度增长。因此,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我们的战略,以及在产品线中增加电动汽车的方式。”他说。

在崇尚混合动力的日本,斯巴鲁的表现要好得多。该公司销售电动版本森林人(Forester)、翼豹(Impreza)和XV。XV在日本当地市场被称作Crosstrek。

今年9月,斯巴鲁在日本销售了9800辆混合动力车,约占其总销量的三分之一。

斯巴鲁推出的一款混合动力车将于2020年中期上市。2035年之前,斯巴鲁希望将某种形式的电气化应用到全球所有车型上。

06.马自达

指望转子引擎

马自达是另一家与丰田汽车合作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双方在资本交叉持股和电动汽车开发方面都有合作。

马自达正在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实现电气化。除纯电动外,还将在轻度混合动力和转子引擎增程序电动车领域推动。

总而言之,马自达希望所有车型在2030年实现电气化。但即使到2030年,其纯电动汽车和转子引擎增程序电动车也只占总体产品线的5%。在马自达目前产品计划中,内燃机汽车和某种形式的电气化比例持平。

马自达已经着手推出轻度混合动力汽车,该公司为日本和欧洲设计的最新款skyactive?-?x汽油发动机添加了引擎辅助技术。

马自达还有另一个平台,以适应更广泛的电气化布局。该平台首次亮相在MX-30上——2019年东京车展上展出的紧凑跨界车。

MX-30为欧洲设计了纯电动传动系统,为日本设计了轻度混合动力系统,配置一个5.1千瓦的辅助电机和一个汽油发动机。

马自达还计划重振标志性的转子引擎,作为电动汽车的增程器。马自达表示,转子引擎非常适合这项任务,因为它既紧凑,又强大,还非常安静。

外界普遍猜测转子引擎最早将于今年推出。但Nikkei?XTech的一篇报道称,该计划将推迟到2022年。

该报道援引马自达执行副总裁Kiyoshi?Fujiwara的话,称马自达主动推迟转子引擎推出,从而对转子引擎进行重新设计,使之能匹配传统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Fujiwara表示,马自达正在为较大的后轮驱动车型开发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而转子引擎将帮助插电式技术在小型汽车领域脱颖而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日本汽车工业为何能赶超美国?根本在于技术和资本的强行积累

汽车配件全球化采购将成为潮流,但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伴随着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将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但是中国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和质优价廉的特点短时期内不可能一下转变,因此汽车零部件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以出口和国际化为主旋律。

在一定时期内,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理性和实际,通过选择和培养潜在核心供应商;加大自身物流整合;加强与外资在国内的工厂的沟通提高后者对于出口的积极性;分散采购目的地,与其它新兴市场进行对比决定采购地点等方式来推进中国采购的进程。

据分析,尽管国际采购商对于中国采购日趋谨慎,但未来十年内,出口和国际化仍将是中国本土零部件生产商的主旋律。

汽车供应链风险高悬丨芯片短缺或将持续半年

上文我们说到(夺取汽车工业的王冠,日本是如何做到的?且看日本如何保护和扶植),二战后日本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保护和扶植汽车工业发展,为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1980年,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一举改变了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

其实,除了强有力的保护和扶植政策外,日本各大汽车企业自身对技术和资本的强行积累,也是日本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战后日本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汽车企业的经营者,始终发挥了旺盛的创业精神,而政府的扶植保护政策是第二位的。

说到这里,我们首先来看看日本汽车产业中非常特别的竞争体制。

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共有25家大型轿车企业,其中日本占了9家,再加上2家专门生产卡车的厂家,合计11家。此时,欧美各国的汽车厂家,一般都形成了2-3家的垄断局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保持着11家汽车企业并存的体制。

早在1961年5月,日本为了在开放国内贸易、资本市场之前,加强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曾经通过“产业管理化审议会产业资金部会”,提出了把轿车生产企业重新改组为大批量生产集团、高级特殊车生产集团和微型车生产集团等三个企业集团的计划,但在企业纷纷抵制的情况下没有实现。

在激烈的国内竞争的情况下,日本形成了以丰田和日产为中心的两大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日本汽车企业劳动生产率极高和零件向外部企业加工订货比率很大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批量生产规模效益的盈亏点,使的年产50万辆的企业就可以维持一定的价格竞争能力,经营就可以成立。

11家汽车厂家并存而导致的激烈竞争,成为促进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企业家充分发挥了创业精神,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展开了连续大规模的投资热潮。

日本汽车工业实现高速增长的根本保证是在战后经济不断迅速发展的周期性变化中,连续地掀起了以技术引进和技术革新为核心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了高投资一高效益一高投资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以大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生产技术,而且大大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

以丰田汽车为例,20世纪80年代,它拥有的资金不仅自给有余,实现了无贷款经营,而且利用结余资金,展开了积极的金融活动。丰田投入金融活动的资金多达1.08万亿日元,相当于资本金的8.9倍,金融收益为1090亿日元,居日本各工业企业第一位。

事实上,丰田投入金融活动的资金和日本第五大商业银行——三和银行的规模几乎相等,因而有“丰田银行”之称。

日本汽车企业的技术积累则集中表现在汽车的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等方面。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地引进的大量设计和制造技术,为技术进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日本普遍采用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工艺技术,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商品化三者合为一体,大大缩短了新产品从试制到商品化生产的时间,有力地提高了日本汽车的产品质量。

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在产品技术方面,大量采用高张力薄钢板、强化塑料等新材料,推广涡轮发动机、电子控制燃料喷射装置、三元催化交换器、电子控制前后桥以及前置前驱动(FF)和自动变速(AT)等新设计,大大提高了汽车的轻量化、低燃耗、安全、舒适和操作方便等性能,从而走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前列。

在制造技术方面,日本各汽车企业普遍采用零部件适时适量供应的“看板生产方式”,并大量采用产业机械手、数控机床、综合加工中心以及连续高速冲床等最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实行混流生产,从而在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灵活多样地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

日本的连续高速冲床最初是从德国引进的,原来进口设备的模具换型时间,一次要花费5个小时,但经过日本厂家的技术改造,已经缩短为10分钟。这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保证了整个流水生产线的同步化。

日本汽车企业还首创了以零部件适时适量供应为核心的“看板生产方式”,实行“精益生产”模式,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管理机制。

以作业的均匀化、一目了然的管理、适应多品种生产的通用设备、各工序间流水生产的同步化、互助合作精神、信息的一元化等六项原则为特点的看板生产方式,最初由丰田汽车公司首创,后来特别是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各汽车公司及零部件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了这种管理机制。

看板生产方式的核心是通过零部件厂家和整车厂家的密切合作,保证定时定量地供应组装所需要的零部件,这样不仅可以把库存量压到最小的限度,而且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次品率,提高开工率。据测算,日本汽车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40%是“看板生产方式”创造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把生产计划和生产管理密切结合起来的“看板生产方式”,不是靠少数专门从事生产管理的人员可以实现的,需要全体现场职工的集体合作。

因此,在日本各汽车厂家采用“看板生产方式”的同时,都普遍地展开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活动,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有效开工率,使日本汽车企业以比美国少的多的生产设备,制造出比美国还多的汽车,从而降低了实现批量生产经济效益的设备规模水平,也提高了汽车生产线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随时引进新技术进行工艺革新的灵活性。

日本的这种生产体制,和美国汽车企业只靠少数专门的管理人员以单纯提高生产线的作业速度,去追求批量经济效益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写在最后:

二战后,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发展。日本汽车企业凭借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进行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加上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企业革新,使日本很快出现了丰田、本田、马自达、铃木等一系列知名日本汽车品牌,并逐渐走出日本,迈向国际。(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全球化断供危机下,零部件从哪里来?

汽车“缺芯”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优异表现,需求大幅增加而芯片供给不足,问题率先暴露。

文丨左茂轩

全球半导体供应不足,让汽车制造业面临着巨大风险。

近期,德国车企大众集团、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以及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由于全球范围的汽车芯片的短缺,可能会影响汽车生产。其中包括因市场复苏而带来需求增长的中国市场,这种影响将会持续到明年。

芯片供应紧张,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中国汽车产业最先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已经有部分车企因为“缺芯”被迫停产。最先传出生产受到影响消息的是中国销量最高的两家车企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智库君从车企、零部件企业、汽车行业人士等不同信源处了解到,一些车企因为包括汽车芯片在内的电子元件等核心零部件的短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部分工厂和个别车型调整了生产计划,降低生产班次或者短期内暂停生产。

“新冠疫情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而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增长,使得情况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大众中国方面的回应,坦诚了汽车芯片短缺对其带来的巨大挑战。

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南北大众。“整个汽车行业都受到了影响,不止是南北大众,还有至少吉利和两个本田(即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这些都是我们收到了停产影响通知的。”12月6日,一位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中国区高层告诉智库君。

智库君从多家车企了解到,尽管每一家企业的情况不同,但“缺芯”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从12月开始,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将变得更加突出,对所有的车企会陆续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些车企明年上半年的排产计划。

尽管,多家车企称目前汽车的交付与销售没有受到影响。但是,短期内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难以解决,国内车市上涨的势头带来的需求增加,眼下又恰逢销售旺季,供需矛盾带来的巨大潜在威胁,给整个汽车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车企为何“缺芯”?

“各种系统零部件(都存在短缺),有发动机ECU,有转向EPS,也有底盘ESP的,不光是芯片,也有各种电子元件。”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高层告诉智库君。

简单来看,OEM(主机厂)生产中断的直接原因是部分核心汽车电子的短缺。而发动机控制系统(ECU)、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PS)等主要由Tier1(一级供应商)向车企提供,其中,博世和大陆占据着最主要的市场份额。ECU、ESP中所需要的芯片,则由Tier1从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处采购。

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目前短缺的汽车芯片最主要的是功能芯片MCU(微控制单元),MCU在传统燃油汽车电子核心部件中被大量使用。Strategy?Analytic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车载MCU安装量超25亿。

多位行业内人士对智库君表示,汽车芯片短缺是由两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中国汽车行业持续复苏,市场表现好于预测,汽车芯片需求的增长高于预期;另一方面,全球疫情蔓延,上游晶圆厂产能吃紧,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消费品的芯片供应不足,汽车芯片产能同样受限。

“现在一提芯片,大家都很敏感,联想到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但其实就是产能规划和市场预测的问题,主要是OEM(汽车主机厂)和Tier?1(一级供应商)的问题。”有汽车行业人士对智库君表示。影响是全球性的,只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表现优异,需求大幅增加而供给不足,问题率先暴露了出来。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业界无论是对于汽车产业还是对半导体行业的预期其实并不乐观。上半年悲观的预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下半年对于汽车芯片产能的排产计划。

“汽车芯片周期长,产能不好规划,正常年份也可能有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没有注意而已。反过来,规划不好也会有压库报废,所以是双刃剑。”上述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国区高层对智库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车市自5月以来已经持续复苏,虽然一季度市场情绪悲观,但是二、三季度时整个行业都已经明显感觉到汽车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的需求增长和其他市场逐步恢复,使得汽车的零件在局部形成短缺。?

有零部件企业高层表示,如果按照汽车厂家原有的产能规划,芯片的供应,其实问题不大。但是由于新增的产能,需要向半导体企业额外订购,而这需要6-9个月的较长周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汽车需要很长的产品开发和验证周期,汽车芯片同样如此。并且,由于Tier1掌握着很重的话语权,车企想要调整供应商体系难度很高。以车身控制EPS为例,结构复杂、集成功能多、价格也相对昂贵,所以研发周期测试周期最长,一旦芯片的预批量供应不上,就会给正常的生产带来麻烦。

“虽然汽车产业的供应链极为复杂,但是车企多年来有着经验丰富的市场反馈机制,有较强的供应链风险把控能力。芯片的短缺,肯定不是突然之间就断了的,中间肯定经历了一个过程。车企们和Tier1应该已经发现了一些问题,调整生产的节奏。”12月6月,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企业对于汽车芯片短缺的问题并非没有预警。“采购部门其实对于供需关系很敏感,有的企业在8、9月份对这件事就已经有所察觉。”有车企内部人士告诉智库君。有的企业此前已经开始在有意识的增加库存。

有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在汽车芯片普遍短缺的情况下,车企不得不调整部分车型和工厂的生产计划,从而将损失减少到最低。例如,有消息人士告诉智库君,一汽-大众天津工厂和成都工厂受到的影响,高于其他三个工厂。

“车企对于市场的判断还是比较快的,因此,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把紧缺的资源投向带来更高经济利益的车型上。”有车企人士告诉智库君。

短缺或将持续超半年

多位行业内人士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汽车芯片短缺对汽车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及背后的原因,其实大家都很清楚,但是想要解决问题的难度却非常高。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OEM需要更准的市场预测,Tier1要更好的产能规划,Tier2尽量缩短lead?time(交付周期)。”有汽车行业人士表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协作,而以博世、大陆等为代表的Tier1扮演着关键的一环。

尽管大陆和博世方面均表示,正在与各半导体厂商加强合作与沟通,尽一切努力以期将影响降到最低。但是,多位Tier?1企业人士告诉智库君,芯片厂产能不足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行业内芯片短缺的情况至少会持续半年。

更加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情况不再持续恶化。现阶段,大部分车企的交付还未受到影响,如果产能的短缺迟迟无法解决,部分车型的汽车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只是时间的问题。

一位博世中国的高层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略显无可奈何。“芯片厂产能不足,我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我们只能增加投资,帮助芯片厂投资并扩大产能,但是这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我们和半导体厂商一直以来保持紧密沟通。目前半导体芯片厂商已经开始着手扩大产能来应对突然增加的供给需求,但考虑到半导体行业正常的交付时间,目前供应短缺的情况将在6-9个月的时间内改善。因此预计到2021年供应形势依然严峻。”12月6日,大陆集团中国区有关人士对智库君表示。

此外,有汽车行业人士告诉智库君,由于上游晶圆厂产能紧张,汽车芯片其实处于一种与手机等电子消费品抢产能的状态。

“汽车芯片的制程要求没有手机那样高,与手机、5G相比,芯片企业的利润率没有那么高。所以当晶圆厂产能全球吃紧的情况下,汽车和消费电子争夺芯片产能,并不占据优势。”12月7日,一位汽车芯片从业人员告诉智库君。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芯片的投资领域,随着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增长,不少芯片企业把更多地目光投放到了充满极大的商业前景的IGBT、传感器等领域。

不少行业内人士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担忧汽车芯片的价格,在目前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汽车芯片的价格上涨将是大概率事件。

全球车载MCU的前5大供应商是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占据着市场半壁江山。其中,已经有几家企业传出涨价的消息。

近日,有消息称,有客户收到恩智浦的通知,恩智浦称为应对材料成本的“大幅增长”和芯片的“严重短缺”状况,为解决供应商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成本增长,公司不得不提高所有产品的价格。

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瑞萨电子也向客户发送提价通知,表示公司近期面临库存、成本增加压力和产品运输风险,不得不上调价格来保证这些产品得到持续的投入和生产。瑞萨的价格调整将于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在芯片短缺影响汽车产能的情况下,主机厂、Tier1不得不接受上涨的价格。崔东树认为,在目前汽车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这种成本的价格很难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汽车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高,增加的成本可能需要主机厂和零部件供应商自己消化。

会不会影响汽车终端市场?

芯片的短缺,已经对一些车企的产能造成实际的影响。对于车企而言,年底及春节前是汽车的传统销售旺季,而中国汽车市场的行情近期也是一直向好。如果在此时部分车型的产能无法跟上,不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也有可能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当然,从整体上来看,芯片短缺是整个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同的车企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挑战。

“停产会影响市场终端,具体要看影响的时间跨度。”12月7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在接受智库君采访时表示。

资深汽车电子工程师朱玉龙认为,(芯片)短缺的问题,更多的是在2020年12月开始,延伸到2021年上半年都有交付的瓶颈。这种影响可能对于所有的车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需求的排产很难跟上。

不过,崔东树认为,产量下降所带来的影响有限,车市没有想象中那么悲观。“不少车企的一些车型还有库存。车企可以通过调整生产的计划,来减少影响,同时也可以去一部分的库存。”

他认为,从车市的走势来看,明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预计将有7%的增长,市场的需求存在。而在供给端,虽然有部分车企的部分车型会受到影响,但是消费者还有其他的汽车品牌可供选择。

“虽然有的车企的部分车型的产能会造成缺口,但这不是说,所有的车都不生产了,影响是有限的。消费者可以选择其他车企类似的车型。”崔东树表示。

此外,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进入调整期,车企之间的竞争本就十分激烈,价格战不断加剧。因此,在主流的合资或者自主品牌市场,即使有的车企的部分车型供给短期内出现不足,也不会出现明显的终端价格上涨。否则,消费者就会被竞争对手抢走。

“芯片短缺不会对终端消费市场带来大的影响。需求决定供给,我们预计明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量会实现正增长。”崔东树告诉智库君。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外国媒体质疑吉利汽车白俄罗斯工厂本土化水平

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能逃得过倾轧。

当疫情爆发时,没有一家车企能独善其身。

关键在于:如何“自救”。

疫情全球化?对汽车供应链影响持续加剧

来源:百度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7日7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到173344例,死亡病例7019例,已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达152个,中国以外新冠肺炎确诊92228例,意大利、西班牙、伊朗、德国、美国等地均为重灾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剧,其对汽车供应链的影响也在持续扩大化。

据最新消息,除最开始爆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近日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印度、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多个国家也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疫情,由此导致前期仅在部分地区存在的车企劳动力不足、被迫停产、供应链中断、车市销售低迷等问题,也随之呈现全球化发展态势。

例如韩国,自2月初由现代汽车打头阵,宣布逐步暂停其韩国工厂的生产,随后起亚、双龙汽车、雷诺等也纷纷加入了停工行列,以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所造成的供应中断。

受此影响,今年2月韩国汽车总产量同比下降26.4%,仅为189,235万辆;韩国国内汽车销量下降18.8%,为97,897万辆;2月份出口额较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6.6%,仅为24亿美元,下滑趋势明显。其中现代汽车2月份出口量同比下降21.4%,起亚海外出货量较2019年同期下降30.1%。

来源:日产

日本除铃木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因为该品牌在中国的汽车制造和销售业务很少,其他几个主流日系车品牌的整车生产及销售在此次疫情中均受到了较大的波及。根据高盛的预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汽车产量和需求的影响,将使丰田、日产、本田、三菱、马自达五大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减少1700亿日元(合16亿美元),他们1至4月的总产能减少58万辆,其中丰田的产能利用率预计将为94%,日产的产能利用率为47%,而本田的产能利用率仅达16%。

欧洲市场,鉴于意大利已经成了除中国之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近日欧洲主要汽车和零部件制造商已纷纷关闭在意大利的工厂、削减产量,并考虑让员工回家。例如大众,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供应中断,其在西班牙Navarra地区的工厂已与当地主要工会达成协议,让一部分员工回家休息,另根据双方的协议,大众可在2020年进行一定量的短暂裁员。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则决定关闭其在欧洲的15家工厂至3月27日。FCA也因为疫情的加剧,决定关闭更多的欧洲工厂,其中大部分工厂将停产至3月27日。

在美国境内的通用、FCA、丰田、特斯拉等车企,虽然部分目前尚未受到疫情的影响,但随着国内确诊人数的增多以及零部件供应出现短缺,为获得北美和其它地区制造业务所需的零部件,据悉这些企业也已经焦头烂额忙活了数周。

此外,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国家,目前针对疫情可能给汽车行业带来的严重后果,也已经发布了预警。其中墨西哥地方官员表示,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了从中国进口的关键零部件的运输,墨西哥的一些汽车工厂未来几周可能不得不停产。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Anfavea则警告称,由于缺少来自中国的零部件,该国汽车制造商可能不得不在4月份停产。而印度,目前塔塔汽车、马恒达、TVS?Motor和Hero?MotoCorp等公司也已经表示,因疫情的爆发将面临供应链中断问题,其中塔塔汽车已经要求总部和各地区办事处的办公室员工自当地时间3月16日起开始在家办公,另外一些公司已经宣布暂停生产。

断供危机下?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的应对之策

不管大家愿不愿意承认,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全球性灾难。

或许目前国内的境况已经在逐渐好转,越来越多的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开始恢复有序生产,但这并不代表大家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众所周知,一辆汽车上大约有2~3万个零件,其中任何一个零件的供应出现异常,都可能造不出一辆车。而要保证这么多零部件的正常供应,仅仅依靠单一市场是不现实的,例如国内一些关键的汽车零部件,很多还依赖进口,而一些在其他国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也可能来自于中国,海关出口数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我国海关统计,受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影响,2019年我国汽车及其关键件、零附件进出口额为1515.3亿美元,同比下降5.9%。其中,出口额为679.6亿美元,同比下降2.9%;进口额为835.7亿美元,同比下降8.3%。

分区域来看,2019年中国汽车及其关键件和零部件前十大主要出口国别为:美国142.8亿美元,同比下降22.6%;日本45.5亿美元,同比下降13.1%;墨西哥38.5亿美元,同比增长8.2%;德国26.4亿美元,同比下降4.8%;俄罗斯联邦24.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韩国22亿美元,同比增长21.3%;英国15.5亿美元,同比增长3.6%;巴西14.8亿美元,同比增长9.6%;泰国14.7亿美元,同比下降5.2%;加拿大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

这意味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及消费市场,任何一个市场的运转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到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正因为如此,为保证零部件的正常供应,目前已经有企业积极开展各类自救措施,包括空运零部件、更换供应商、转移产能等。

●?在零部件运输方式上“做文章”,如空运、开通运输专列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产,缩短零部件物流时间,在选择供应商时,很多车企往往会要求后者在他们附近建厂,抑或是供应商主动配合整车厂,将工厂建在车企附近。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全球范围内众多零部件供应商的生产、物流运输齐齐受到影响,整车厂们已经顾不上再去纠结供应商的所在地了,此刻对于他们来讲,保证零部件不断供才是最重要的。为此,很多车企已经开始通过空运零部件,来保证产线的正常运转。

例如捷豹路虎,早在2月份就已经将中国的零部件空运到英国工厂以维持生产。随后,上汽安吉物流也开始采用包机的方式,为北美的两家跨国车企福特以及通用紧急供应零部件。

2月25日,东航CK287货运航班搭载着94吨福特汽车包机的配件,从浦东机场出发,当天下午5时抵达泰国曼谷,以保证福特在泰国生产基地的部件供应。同日,东航一架货运航班装载着通用汽车所需配件——航班共载有422件汽车配件,总重80.45吨,从浦东机场起飞,于2月26日凌晨到达芝加哥,保证GM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制造基地供应链畅通。据悉,为了保证零部件供应,通用总共启用了16架包机。

进入3月,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爆发疫情,导致大范围交通受阻、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停工,更多的企业加入了空运零部件阵营。如日产汽车墨西哥公司公关总监Luciana?Herrmann就表示,尽管成本有所上升,但为了避免生产出现问题,该公司已经开始用飞机而不是船运的方式向墨西哥工厂运送零部件。

来源:马自达

马自达的一家供应商为了解决马自达3和CX-30车型外饰所用零部件在中国的生产短缺问题,不惜将墨西哥工厂的零部件产量提高50%,空运到马自达在日本的装配线上。据悉马自达此举总共花费了500多万美元,虽然物流成本高,但如果不想停产,只能如此。

另外广汽日前也提出将合作伙伴调动全球资源,为中国的合资企业空运零部件。甚至印度的部分企业也已经决定用容量更小也更贵的空运,来运输汽车零部件。

类似的方式还有开通专列运输。3月初,一辆火车专列装载着9200个汽车座椅座框骨架和9520个座椅背框骨架,从武汉站出发,奔袭2100多公里,于3月9日到达吉林。据悉,这批物资是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急需的第一批汽车零部件,为保证一汽集团的有序复工,吉林省交通运输厅向交通运输部物流保障办公室提出运输保障需求,在收到该需求后,交通部物流保障办公室下发第49号紧急运输任务指令,协调国家铁路集团承担紧急运输任务。

在马勒相关负责人看来,保证零部件的持续供应是汽车行业供应商的责任,在此次疫情中,各企业采取的加大发货频次、海运改空运、手提货等措施来保供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对于大型供应商企业,多点布局,提前双认证才是规避风险的办法。不仅如此该负责人指出,在构建供应链体系时,供应商的布点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核心零部件和材料要在不同国家和区域布点,定点供应商要综合考量供应商的商务、质量、交货、技术和风险因素,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供应体系,保证全球生产和供应。?

●?更换供应商

这也是很多车企目前比较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例如吉利为保证春晓基地顺利复工复产,就对部分宁波市外的供应商进行了替换。2月初吉利正式复工,但由于此时各地之间物流运输受到了阻碍,导致吉利在宁波市外的供应商无法将零部件及时运送至市内各吉利生产基地,另外很多外地的供应商复工时间较吉利也更晚,对此宁波市经信局前前后后共梳理出350家当地零部件配套企业名录供吉利挑选,据悉最终吉利选择了35家。

来源:丰田

丰田依赖全球供应链体系,只花了三天时间就为公司一家迟迟没有复工的武汉零部件供应商找到了替代工厂。FCA作为首家因肺炎疫情宣布停产的欧洲车企,早在半个月前,也开始寻找替代供应商。另外印度的汽车制造商们,也正尝试寻找零部件替代供应商。

不过,由于整车厂更换供应商,往往需要对新产品进行大量的实验、调整和认证,以通过监管测试,达到稳定的生产规模,整个流程走下来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甚至更长,而且如果是具备核心技术的行业垄断性企业的话,几乎没有可能被替代。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种方式,尤其是像现在这样因为疫情临时更换供应商,其实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

“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开发替代供应商是一种办法,但它的有效性取决于验证的复杂程度,例如马勒的产品和发动机性能直接相关,验证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切换的可能性不大。”上述受访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双供应商模式在汽车行业其实早已有之,早期为了控制价格,节约开支,部分车企选择多个零部件供应商同时供货。虽然这种模式会因为某些企业运用不当而备受争议,但其实对于实现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大有裨益,比如目前这种情况。从这一点上来讲,经历了此次疫情,不排除更多的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会采取这种模式。

●?转移产能

在此次疫情中,采取这种措施应对断供危机的企业亦不在少数。例如为本田CR-V供应刹车踏板的伟福科技(F-TECH),早在1月底就宣布将其在武汉工厂产能转移至菲律宾工厂,并表示如果疫情蔓延,还可能会将更多产能转走。韩国现代的线束供应商悠进电装,也开始将部分产能向国外转移,另一家线束供应商京信集团则在努力增加其在美国、印度、柬埔寨和韩国本土的产能,以弥补其在中国产能下降带来的影响。另外还有汽车电子企业罗姆半导体,也表示将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替代生产。

来源:罗姆

正因为如此,目前也有很多人在纷纷猜测此次疫情会否让汽车供应链向国外转移。对此,盖世汽车近日发起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1334位参与者中,仅13%的参与者认为此次疫情全球化会加速汽车供应链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转移,而更多参与者则坚持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不可撼动,且认为汽车产业链还将加速向中国汇集。

这并非没有道理。虽然目前与东南亚、非洲等市场相比,中国已不再具备成本优势,但在整车制造和消费方面,全球汽车产业对中国市场的倚重程度却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近两年大批跨国零部件企业纷纷选择在华投资办厂,部分甚至开始将研发及测试中心也设在中国,以此作为立足亚洲乃至辐射全球的战略重点。

更何况汽车供应链的转移与否并非只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还与基础设施配套、运营成本、配套体系、交通运输条件、制造业文化等有较大的关联,而这些条件目前在国内都已经十分完备了。特别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完整性,据《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2018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纳入统计的为5.5万家,基本实现了1500种部品的覆盖。甚至在自动驾驶等较前沿的技术领域,中国汽车产业链也具备一定的完整性。

再者,此次肺炎疫情已经蔓延至全球,受影响的已不仅仅是中国,从这一点上来讲,目前向其他国家转移产能的可操作空间其实也不是特别大。

盖世小结:很多人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面人性的照妖镜,是好是坏,一照便知。但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也有类似的功效,通过此次疫情,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打造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方面,无论有没有这次疫情,对于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都十分重要,但此前很多企业可能做得并不到位,经历了此次疫情,特别是见证了众多企业深陷断供危机,相信很多企业接下来在此方面都会积极改进,以在更长远的未来避免再次陷入类似的窘境。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火花塞哪个品牌好

两年前吉利汽车在白俄罗斯重工业城市若季诺自建的工厂,很早就有人把它称作本土企业。

在那里主要生产三个型号的汽车,而且销量不错,2019年吉利在白俄罗斯销售排名第四。不断传出消息,吉利汽车的本土化生产水平越来越高。

近日,俄罗斯《共青团》报,对吉利在白俄罗斯生产的汽车本土化水平进行了报道。?

50%本土化是底线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多次提出,如果我们自己能够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什么要进口。他认为,白俄罗斯的国家汽车配套能力,并不比其它国家差,汽车制造业在白俄罗斯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此前白俄罗斯公司fenox生产的汽车制动系统,已经给奥迪、大众和菲亚特汽车进行配套。

按照欧亚经济联盟的规定,在白俄罗斯生产的汽车向俄罗斯出口,本土化水平不应低于50%。

据官方介绍,吉利白俄罗斯工厂的本土化水平已经达到52%。但专家们认为,本土化水平的计算,有很大的伸缩性。

俄罗斯媒体《共青团》报道,白俄罗斯汽车协会主席谢尔盖表示,吉利白俄罗斯焊装和油漆能够保证30%的本土化水平,为了达到50%的本土化,必须在白俄罗斯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

最简单的是把白俄罗斯的轮胎装配到吉利汽车上,这是现在就做得到的。

接下来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据说,几年前吉利汽车曾委托白俄罗斯鲍里索夫的自动液压增压器工厂进行生产,后来传出消息,它的发动机组装成功,然而,目前还没有后续合作的结果。组装合作的深度是未知的,官员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也没有邀请媒体代表来这家企业。

目前,乐观的预测,白俄罗斯还能够组织其它配件的生产:仪表板、水泵、发电机、起动机、线束和传感器、刹车盘、保险杠和玻璃。

在2018年11月,在吉利轿车Emgrand7上市时,吉利白俄罗斯工厂厂Gennady?Swidersky告诉记者,汽车上的轮胎、蓄电池、散热器、后桥和座椅都是白俄罗斯制造的。

2020年2月12日,吉利Coolray发布时,Gennady?Swidrsky告诉记者,本土化名单和之前的完全相同,并增加了前桥。在澄清是否有任何错误的问题时,他补充说:“这是真的,工厂生产的所有三种型号的汽车,清单上的备件都是白俄罗斯生产的。”

但吉利经销商告诉记者,他们认为除了轮胎是白俄罗斯生产的,三个车型的其它部件不是。

白俄罗斯生产的尾灯和减震器在哪里?

一年半前,记者们看了白俄罗斯为吉利汽车生产的一些零部件:格罗德诺Belkard厂产的减震器和“鲁登斯克”股份公司的尾灯。不过,当时没有找到任何表明这些备件来自白俄罗斯的标记。在这些白俄罗斯企业生产目录的资料里也没有找到关于吉利的零部件。前几天我们又重新检查了一下,工厂的生产目录里确实不存在这些零部件。

目前,还没有吉利生产的任何细节,Belgard营销部经理安德烈.奥库列维奇告诉《共青团》,“正在进行生产引擎盖和后备箱气压拉杆的谈判,但距离开始生产还有相当长的时间。为吉利生产车灯也没开始,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不知道。”

鲁登斯克股份公司销售部门告诉《共青团》,“你们在吉利展厅看到的被膜拜的汽车,很可能是个原型车,并没有白俄罗斯生产的零部件。”

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火花塞不可或缺,但又归属于易耗品,应用一段时间后或多或少有消损,必须立即拆换。一款高品质的火花塞,能带来汽车更强的能源特性,而针对有选择困难症的朋友们而言,应对市面上这般之多的火花塞知名品牌,购买毫无疑问是一种摧残。究竟火花塞哪一个牌子好,下边的十大火花塞品牌排行能够当做参照。

1、NGK

NGK是日本独特陶业株式通称,企业关键专注于火花塞、汽车废气过滤装置、氧传感器等产品的市场销售。2003年是上海市区成立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家生产产业基地——上海市独特陶业有限责任公司,促使NGK在我国也可以立即向各种客户给予世界最高水平的工艺和服务项目。

2、BOSCHBOSCH

BOSCH是国外的制造业企业之一,从业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性、工业生产技术性、日用品和电力能源及建筑工程技术的产业链。与此同时也是全世界最专业的的汽车技术研发组织和最高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

3、电装DENSO

电装是日本第一汽车配件OEM生产生产厂家,丰田汽车的配套设施生产厂家,赫赫有名的HKS改_火花塞便是电装代工生产的,电装火花塞也是F1跑车制订专用型,电装火花塞0.4的铱金技术性是全世界唯一的,也是较细的,U型槽也是电装的专利权。

4、德科ACDelco

德科是通用电气汽车集团旗下的单独售后服务销售市场业务流程知名品牌,创立于1908年,100很多年来致力为全世界买车人给予高质量汽车零配件,超出10千件种类汽车零部件,遮盖全世界100好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单独售后服务销售市场。

5、傲特利Autolite

傲特利是北美地区第一的火花塞知名品牌,有着超出70年的火花塞产品研发、生产的历史时间,是行业领域的先行者,于1987年生产了第一支珀金火花塞,集团旗下多种多样火花塞产品备受客户钟爱与依靠,并长时间为北美地区的汽车大佬通用性汽车和福特汽车汽车的几款车系开展原装配套设施。

6、火把TORCH

株洲市湘火炬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企业,创立于1961年,关键生产珀金、铱金火花塞,性价比高,耐耗损;知名品牌历史时间久、信誉好;产品类型多,融入于不一样汽车知名品牌。

7、冠军Champion

冠军火花塞,是辉门集团公司日常保养产品和基本零配件产品系列产品的主要知名品牌,英国辉门集团公司是一个国际性汽车零配件生产制造经销商,全世界有220种知名品牌汽车配套设施了冠军火花塞。

8、广州康童

中山市江海区广州康童火花塞厂,是中国初期的火花塞生产商之一,主要从事火花塞产品研发、生产和市场销售,并早已销往东南亚地区、中东地区等20好几个国家和地区。广州康童火花塞适用各种各样型号规格汽车、摩托。产品由工程设计权威专家所研发出_的成效,能最大限度抵御汽柴油及点燃有机废气的化学腐蚀,增加使用期限。

9、三维

南京市三维汽车家用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是较具战斗力的汽车家用电器产品经销商,致力于以火花塞为象征的汽车家用电器产品的产品研发生产市场销售的公司,除火花塞产品外,2010年发布系列产品_压点火线零线,2011年发布系列产品火花塞,三个产品都获得市_的_度肯定和热烈欢迎。

10、星河

宁波市星河火花塞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集科学研究、开发设计、生产为一体的技术专业火花塞生产生产厂家,加工厂有着深厚的工艺能量,优秀的生产、检测仪器,是国_很大的火花塞生产厂家之一。

百万购车补贴

文章标签: # 汽车 # 公司 # 货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