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使用指南 使用指南

汽车评价研究院合作,汽车评估师学校

tamoadmin 2024-05-20 人已围观

简介1.解密!让各大车企瑟瑟发抖的中保研是什么来头?易车讯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宣布将合作领域从可持续交通扩展到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双方不断深化的长期合作关系迈入第二个十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副校长曾嵘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llenius)、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唐仕凯(Hubertus Troska)等出席活动,并就中德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

1.解密!让各大车企瑟瑟发抖的中保研是什么来头?

汽车评价研究院合作,汽车评估师学校

易车讯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宣布将合作领域从可持续交通扩展到人才培养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双方不断深化的长期合作关系迈入第二个十年。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副校长曾嵘和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llenius)、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董事会成员唐仕凯(Hubertus Troska)等出席活动,并就中德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继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于2022年续签为期五年的全面合作协议之后,“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今日正式揭牌。双方还启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教育实践平台。同时,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携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积极支持青年学生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创新和实践。通过“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双方将多维度推动汽车产业的创新转型,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十多年前,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建立了成功而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取得了丰硕且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同时,这一合作还为清华学生提供了产学交流的平台。我们相信,教育和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梅赛德斯-奔驰将致力于促进中德合作,并积极助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和转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积极与本土科技企业、初创公司及顶尖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伙伴关系,结合各方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创新实力。随着梅赛德斯-奔驰中国研发技术中心和上海研发中心陆续投入使用,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在德国以外最全面的研发网络,中国研发团队不断加速电动化和数字化研发,为中国客户带来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服务。

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在可持续交通领域的合作已逾十年。2022年,双方续签五年全面合作协议,宣布将2012年成立的联合研究中心升级为“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院”,进一步聚焦交通智慧化、能源绿色化、应用本土化、车辆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五大行业趋势开展研究。通过深度融合梅赛德斯-奔驰强大的工程研发实力和清华大学深厚的学术积累,双方的合作将为未来的汽车产业发展释放新的潜力。

培养本土人才是梅赛德斯-奔驰在华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多年来,秉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理念,梅赛德斯-奔驰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不断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致力于持续引领汽车行业变革。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本土研发团队在其全球团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预计至2023年底,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研发团队规模将增长至2,000人,较2020年增长近一倍,为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和研发人才发展添砖加瓦。

凭借双方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梅赛德斯-奔驰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让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将前沿理论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这将进一步促进相关科研领域的人才培养,并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储备创新型人才。此外,康林松于去年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旨在为清华的人才培养建立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宣布携手启动“可持续未来青年领导力”项目。依托清华大学倡议发起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这一跨文化、跨学科的国际交流平台,项目旨在通过提升年轻人面向可持续未来的领导力,培养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青年领袖,助力中国 “双碳”目标的实现。

作为最早宣布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车企之一,梅赛德斯-奔驰的“2039愿景”与中国“双碳”目标同频共振,公司正通过涵盖生产、产品、供应商等全产业链的碳中和举措支持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未来,梅赛德斯-奔驰还将继续携手合作伙伴逐步落地更多绿色行动,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是2010年由梅赛德斯-奔驰携手经销商合作伙伴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的公益平台。 基于“商责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梅赛德斯-奔驰打造星愿基金公益平台,践行可持续的责任之道,在“生态环境可持续”与“人文传承可持续”两大领域积极开展公益实践。

打开易车App,点击首页“智能化实测”,多角度了解热门新车科技亮点,获得选购智能电动车的权威参考依据。

解密!让各大车企瑟瑟发抖的中保研是什么来头?

自汽车诞生以来,安全问题一直是汽车研发的重点方向。全世界每年因为汽车交通事故而造成的伤亡人数以及达到数千万。于是全球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用以检测汽车的安全系数,尽可能防止安全系数较差的车辆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由此为契机,全球市场上出现了几家较为权威的车辆碰撞测试机构。比如欧洲的E-NCAP、美国IIHS、美国NHTSA-NCAP等。这些测试机构都有着不同的测试标准,而测试后的成绩也会影响到新车的销量。今天小智就和大家聊聊国际知名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以便消费者在购车时进行参考。

E-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价规程

E-NCAP即Euro-NCAP(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诞生于1997年,是目前汽车界最具权威的汽车安全测试机构之一。该机构由欧洲五个国家的政府牵头创办,所有在欧洲销售的新车,都必须将车辆送至E-NCAP进行安全测试。

所有在E-NCAP进行测试的车辆都会得到一个星级评分,从1星到5星。1星车型代表车辆可以提供最低限度的碰撞保护,而5星则是拥有优异的碰撞保护,并且提供主动防碰撞技术。

当然随着车辆安全技术的升级,E-NCAP也会更改车辆碰撞测试的项目以及成绩评定。而测试项目部分,E-NCAP会从乘员安全、儿童乘员安全、弱势道路使用者、安全辅助这几方进行评定。

由于E-NCAP属于公益性组织,由政府运营,因此不会与厂商产生利益纠葛,因此碰撞成绩的可靠性较高。

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E-NCAP有中文的官方网站,因此可以方便的在网站上查找相关车辆信息。比如在E-NCAP最新公布的碰撞成绩中,名爵HS以及名爵ZS?EV都获得了五星的成绩,而爱驰U5只拿到了3星。

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IIHS全称Insurance?Institute?for?Highway?Safety(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汽车碰撞机构,首先它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不会与汽车厂家产生利益联系。它的背后实际是由美国多家保险公司所掌控,因此每一款车型的测试成绩直接与该车型的保险费率直接挂钩。

IIHS的评测项目包括:正面偏置装击、侧面撞击、车顶强度测试、鞭打测试、主动安全测试等。而级别有优秀(Good),良好(Acceptable),及格(Marginal)差(Poor)四个级别。

另外IIHS的测试车全是在市场上购入的,并且只购买最低配车型。如果厂家有要求,可以对选装后的高配车重新测试,但是成绩必须与低配车型一起公布。

相比于前面提到的E-NCAP,IIHS的做法相对比较激进,因为它是站在汽车厂商的对立面。比如IIHS是第一个把25%偏置撞击引入测试项目的机构,而且也没有提前和汽车厂商通知。因此当年无数车型在这个项目上栽了跟头,只拿到了P(差)的成绩。

后来许多厂家开始针对25%偏置撞击进行改进,成绩总体得到提升。没有想到的是,后来IIHS又对副驾进行了25%的偏置撞击,又抓出丰田等一系列厂商,只针对驾驶席一侧进行结构加强的行为。

由于IIHS背后是保险公司联盟,保险公司为了降低保费支出,有很高的积极性去挑厂商的安全问题。当然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因为消费者购车时候可以了解最客观的汽车安全评级。

不过IIHS背后也有自利行为,包括干扰美国立法机构,让汽车必须强制安装防撞梁和倒车影像,以减少车辆损失。这样也减少车辆的保险费用支出,让IIHS背后的保险公司也获利不小。

NHTSA-NCAP?美国新车安全评价规程

NHTSA是美国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的缩写,作为美国的官方测评机构,NHTSA-NCAP拥有非常高的权威性以及公正性。不光是美国本土的消费者,就连其它国家的消费者都会参考NHTSA-NCAP给出的测评成绩。

1972年NHTSA(National?Highway?Traffic?Safety?Administration)美国高速交通安全管理局出台了《汽车信息公开与使用成本节约法案》,其中第二章明确规定要求厂家公布车辆的安全性能。为了实现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评价,NHTSA在1979年创立了新车碰撞测试(NHTSA-NCAP)。

最早,NHTSA-NCAP的测试项目包含正面碰撞测试、侧面碰撞测试以及翻滚几率测试。而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NHTSA-NCAP在后期还慢慢加入了柱型物体侧碰、综合整体评价星级、增加女性假人、增加腿部伤害评价指标、主动安全项目测试。

不过由于NHTSA-NCAP主要测试在美出售的车型,其中许多车型在国内是买不到的,因此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NHTSA-NCAP的参考性较低。

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

C-IASI的中文名称是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它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共同主导运营。

C-IASI的测试标准以及运作方式都是参考了美国的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因此,C-IASI被称为中国版的IIHS。

C-IASI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保研)于2015年3月牵头发起,由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联合出资成立的公司。

但是C-IASI中不光有中保研,其中还有中国汽研的参与。一年中,十几台车的测验费用由中保研支付一部分,中国汽研也支付一部分。

C-IASI于2018年正式开始对外公布车辆安全测试成绩,所有的测试车辆,都是由C-IASI通过市场渠道购买,并且在被动测试项目中只测试最低配车型,而后期也有部分厂商主动送检测。

C-IASI的测试项目也与IIHS相同,共有四个项目,分别是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车内乘员安全指数、车外行人安全指数和车辆辅助安全指数。

而其中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是属于车辆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无关。因此在这个项目上如果是得了P(最差)的成绩,也只是说明这台车维修费用高,未来保险费油可能会上涨。

而C-IASI的25%小偏置、侧碰等其它项目则是借鉴了美国IIHS的标准,包括近期C-IASI也开始针对副驾位置进行25%小偏置碰撞测试。

相比于国内的另一大测试机构C-NCAP,C-IASI的最大优势是其测试项目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高了碰撞测试的标准,倒逼国内的汽车厂商来生产出安全系数更高的车型。

而且C-IASI每次测试都会邀请厂商人员现场参与,如果对测试结果有异议可以现场提出,并申请重测,因此C-IASI的测试成绩也是被厂商所认可的。

C-IASI的出现,也对不少汽车厂商产生了压力,倒逼着厂商生产更加安全的车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而国人也有资格享受安全系数更高的车型。

以上便是一些权威性较高的汽车测试碰撞机构。对于国内的消费者而言,最有参考意义的便是C-IASI。比如近期C-IASI公布的数据中,某德系车在25%偏置碰撞测试中创下了该项目的最差成绩,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而某款仅在国内特供的车型却能在C-IASI拿到优异的碰撞成绩。因此小智也在此呼吁各位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把C-IASI的测试碰撞成绩也纳入购车的参考维度中。毕竟安全,比什么都重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在买车之前经常被老司机提醒:“买车就要买安全的”“安全比什么配置都重要”。这也衍生到一个问题:怎么样的车才算安全?

在全球范围内,测试车辆安全的重要标准——碰撞测试,在C端最著名的就是C-NCAP碰撞测试。C-NCAP碰撞来源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中汽研。C-NCAP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第三方评测机构,在信息不是特别发达的阶段,成为当时老百姓判断车辆安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近年来有一个新的碰撞测试机构异军突起,国内被熟知的车企好像一下子被揭了底一样,部分车型成绩之差让人咋舌,没错,就是最近风头无两的中保研。

中保研是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2015年3月牵头发起,中国汽研作技术指导,并由行业内八家财产保险公司与精友世纪公司共同出资,入股改制原“北京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而来。是目前国际机构RCAR组织(权威的国际性汽车研究机构联盟)在中国唯一的正式会员单位,并取得CNAS实验室能力认可。

可以说,中保研是目前中国范围内最专业、可信度最高、执行标准最严苛的机构,这也是为什么中保研能够让消费者信服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很多人会搞混中国汽研、中汽研、中保研三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汽研和中国汽研,如果对此没有关注的话,很容易认为这是同一个机构,其实不然。

中国汽研,全称: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3月,原名:重庆中型汽车研究所,是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主要承担中国企业行业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其中包括:技术服务业务包括汽车研发及咨询和汽车测试与评价业务;产业化制造业务包括专用汽车、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汽车燃气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务。

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中国汽研被大多数人认知是因为其每年发布的四大汽车行业权威测评指数,包括: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中国汽车健康安全指数、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中国消费者汽车驾乘指数。

C-IASI是参考美国IIHS制定测试标准,而美国IIHS标准是从80年代左右出现,一直致力于对美国销售的车辆进行测试,而且IIHS拥有号称全球最严苛的测试标准——25%偏置碰撞,以及NCAP标准没有的车顶强度测试、灯光测试以及儿童安全座椅测试。中国的C-IASI测试就是引进了IIHS测试方法,并且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而来,可以说C-IASI测试是中国最严苛的汽车安全测试。所以,C-IASI并非随意制定出来的标准,而是有根有据,对我国消费者有重要参考意义。

实际上C-NCAP和C-IASI这两个体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数据基础和测试侧重点不同,不能简单地以要求高低来直接比较,以正面碰撞项目为例,C-NCAP采用40%可变形壁障偏置碰撞与C-IASI的25%重叠不可变形壁障碰撞相比,C-IASI的测试更接近极限时的碰撞情景,更加深入挖掘车辆的极限安全能力。

这里简单小结一下,中保研是中国汽研与保险协会合作推出,两者共同组成我们俗称“中保研碰撞测试”,而中汽研最著名的则是C-NCAP碰撞测试。

前文说过,中国汽研是主要承担中国企业行业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一直以来对我国汽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在1965年前后,为了我国的军用重型汽车和重型载货车的,长春汽车研究所和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技术人员、毕业生以及宜宾高压开关厂技术人员在西南金沙江畔会师,开始了重型汽车研究所的创建工作。

1965年至1988年,汽研所独立开发了20多种车型,诸如CQ261军用越野车,红岩261越野军用牵引车、CQ30290公路载货汽车等;1984年还开发了CD632客车、在1985年引进MTS材料实验机。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988年重庆中型汽车研究所搬迁到重庆九龙坡区陈家坪,总投资2996万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新基地有汽车侧倾实验、高低温实验、灯光试验室、三坐标测量实验室、传动系统实验室、转向器实验室等多个一流实验室。

千禧年后,转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并更名为“重庆汽车研究所”;2003年重庆汽车研究所划转国务院国资委管理;2006年联合重组并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整体变更设计为“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

2013年中国汽研研发和测试新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选址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金渝大道9号,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550亩,为中国汽研具有国际一流、功能完善的汽车技术研发、测试评价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据2018年5月中国汽研重庆凯瑞汽车试验设备开发有限公司官网显示,公司拥有整车、发动机、动力总成、传动系、转向系、制动系、新能源等方面的产品设备共208项,全方位保障中国汽车产品开发、试验研究以及质量检测。

而近年来与保险行业合作开展碰撞测试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我国车辆的安全性,但不可否认,中保研C-IASI是为了帮助保险机构去认清车辆的后期维修成本,所以在中保研的测试中有一项独特的地方: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代表着车辆在发生严重事故中需要的维修成本高低,并将此来定夺某些车辆是否需要提升保费。

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中保研为了更清晰明了判断保费高低,他们需要一个参考标准,一个可以将极端情况考虑在内的标准。不难发现,中保研的利益正好与车企相反,车企想要降低成本去获取最大利润,而中保研要求的车身安全性则需要高成本去支撑,所以中保研的测试会更加客观。此外,与C-NCAP不同,C-IASI测试以市面低配车型为主,不接受企业送检,可以有效防止测试车的用料、安全配置与市售车型不一致,也就是说,中保研测试的车辆跟我们消费者买到的车辆是一样的,进一步提升了公信力和可信度。

前文说过,C-NCAP、C-IASI、IIHS各有不同的标准,根据图表显示,除了碰撞测试的项目不同以外,侧向碰撞实验的速度、撞击试验车的重量都会有些许出入。例如,C-NCAP和C-IASI的碰撞速度都是50km/h,而IIHS则是64km/h;IIHS与C-IASI的撞击试验车的重量均为1500kg,C-NCAP的重量只有1400±20kg。C-IASI的测试更加接近美国IIHS这个堪称最严苛的碰撞测试,车企想要获得好成绩就必须在车身安全层面下狠功夫,最后获益的自然是消费者自身,对购车也有更强的参考意义。

从车市宏观来看,产品的持续性升级和技术的进步才是正道,因此类似中保研体系的诞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向习惯了C-NCAP测试标准的车企,突然接受C-IASI标准的测试,难免出现窘态,就好像一个做湘菜的厨师,要同时学会做粤菜、客家菜一样,要求车企在安全方面做得更为全面,而不应该只是应试教育,得过且过。

C-IASI就像是车市的“鲶鱼”,可以明显刺激那些已经慵懒的“沙丁鱼”活跃起来,从消费者对C-IASI结果的高关注度来看,车企们已经不能再忽视这一套汽车评价体系了。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越严苛、越全面、越多的体系建立,可以明显增加车辆在各个维度的安全性,举个例子,C-NCAP需要40%偏置碰撞,而C-IASI则是25%偏置,只有两个方面都获得好成绩,车辆才能在消费者中有较好的口碑,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消费者用车安全。

回归到根本,安全碰撞测试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购买到更加安全的车辆,这也是中保研做碰撞测试的初心。希望在测试机构的监督下,车企能更注重车辆安全,消费者买到的车辆会更加安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测试 # 汽车 #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