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使用指南 使用指南

台州汽车制造业_台州汽车产业收购合并现象

tamoadmin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1.吉利沃尔沃合并的背后 意味着什么?2.沃尔沃和吉利筹备合体,是把竞争对手瞄准了特斯拉!3.全球汽车业爆发第三次整合浪潮,汽车行业又会有哪些变化?4.台州港详细资料大全5.长安汽车产业属于零散型还是合并型产业及其说明理由6.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7.十年磨合,吉利与沃尔沃从合作走向合并12月9日,有媒体曝光了一份有关PSA和FCA合并后新集团的招股说明书,该文件表明:“FCA和PS

1.吉利沃尔沃合并的背后 意味着什么?

2.沃尔沃和吉利筹备合体,是把竞争对手瞄准了特斯拉!

3.全球汽车业爆发第三次整合浪潮,汽车行业又会有哪些变化?

4.台州港详细资料大全

5.长安汽车产业属于零散型还是合并型产业及其说明理由

6.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

7.十年磨合,吉利与沃尔沃从合作走向合并

台州汽车制造业_台州汽车产业收购合并现象

12月9日,有媒体曝光了一份有关PSA和FCA合并后新集团的招股说明书,该文件表明:“FCA和PSA管理层确定PSA是出于会计目的的收购方,因此,本次合并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收购。”

而这,对于东风汽车而言,无疑是一件好消息。随着此次合并事宜的最终敲定,未来在PSA的主导下,双方在华的合作大概率仍趋于稳定,这也意味着,东风依旧可以在双方后续合作中赚得更多好处。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市场中,虽说PSA和FCA在众多如狼似虎的车企中存在感很低,但不可否认,这两家上百年历史的汽车集团还是具备一定的“家底”,所以,只要通力合作,或许就能呈现出“1+1>2”的市场效果。

收购也是一种合并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18日,PSA就已经和FCA正式签署了联合协议,约定双方以50:50的股比成立新集团,并将其被命名为“Stellantis”,双方旗下的汽车品牌名称保持不变。

但在今年12月9日,此事出现了变故。有媒体报道称,PSA与FCA或从合并变为收购关系。根据文件显示:“基于对IFRS?3会计准则下各项指标的评估,以及对所有相关事项和情况的考虑,菲克集团和PSA集团管理层商议决定,出于会计处理的目的,PSA集团定义为收购方。”?收购虽然是合并的一种,但未来,PSA也势必将凌驾于FCA之上。

其实,从Stellantis集团的招股书也体现了这一点。在Stellantis董事会的11名成员中,其中6名来自PSA集团的人员,意味着FCA集团的董事成员占少数,在未来的一些决策上将由PSA集团董事主导。同时,Stellantis的首任首席执行官也由?PSA?集团现任首席执行官出任。

由此可见,随着此次合并真实目的浮出水面,未来Stellantis集团难免会被PSA主导,在产品阵型上的布局,很大可能将率先削减FCA集团旗下汽车品牌。

东风成“助燃剂”

当然,两大汽车集团能够修成正果,还是要得益于东风汽车的推波助澜。要知道,此前东风汽车集团是PSA集团最大股东之一。2014年,东风汽车集团以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PSA集团14.1%的股权,与标致家族和法国政府并列PSA集团第一大股东。也就是说,两大汽车集团要想合并,就必须要得到东风的认可。

好在,在PSA与FCA宣布合并后不久,东风集团就决定顺应PSA与FCA合并之势,去年12月18日,彼时持有PSA集团12.23%股份的东风汽车集团宣布出售所持PSA的3070万股股份,价值约为6.79亿欧元。此后,东风集团在PSA的股比下降至9%。

并且在今年4月27日,东风汽车发布公告称,就此前承诺赞成PSA与FCA合并,公司已于2020年4月27日控股股东——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取得股东书面批准。显然,东风汽车“点头”也是给合并双方吃下一颗“定心丸”。

当然,这位“老好人”,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众所周知,去年12月20日,以神龙汽车为核心,东风汽车集团与PSA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而此合作对东风集团最为有利的一点是,PSA诸多技术未来将以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进入东风汽车自主体系,这意味着,东风自主品牌会使用更多来自PSA的技术。

而东风风神奕炫正是在此背景下所推出的重磅车型,其基于CMP平台生产,该平台是由东风与PSA共同研发而成。另外,东风风神在三四年前投入市场的东风A9,基本上是东风雪铁龙C5的换壳车型。可见,在技术层面,东风已经对PSA产生了依赖性。

因此,我们不妨做个这样的假设:或许,对于PSA收购FCA一事,早在东风的计划之中。所以不妨做个顺水人情。毕竟,此举不仅能讨好PSA,而且,未来在PSA的主导下,东风依旧可以在双方后续合作中赚得更多好处。所以,对于东风汽车而言,做个“老好人”,何乐而不为呢?

变数中存希望

不可否认,在很多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与其说FCA与PSA的合并是“强强联手”,倒不如说是“弱弱联合”。数据显示,PSA集团一季度在中国及东南亚市场仅售出3.59万辆新车,同比下滑达78.2%,成为所有地区下滑幅度最大的市场。而且2019年整个集团也出现29%的下滑。

尽管不受疫情影响,2019年内PSA集团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累计销量仅为117万辆,同比下滑55.4%。致使PSA在华遭到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4亿元)的亏损和减记。

另一个方面,FCA在中国的市场更一言难尽,在菲亚特推出中国市场后,今年克莱斯勒和道奇的进口业务也陷入停滞,如今广汽菲克旗下仅剩JEEP品牌在支撑,但JEEP方面在产品更新上也没有做出与市场同步的速度,导致产品力下降的窘境。如果要打开在中国的新局面,FCA也只能借助新集团的力量,否则也无力回天。

那么,在中国市场已经沦为边缘角色的二者,合并后的第一把“火”会烧向何处呢?毫无疑问,一定是电动化。

此前,FCA和PSA在公告中也披露了具体的合作计划,其中就有提及电动化转型的内容,例如合并后的新集团将在电气化的动力总成、自动化驾驶、数字互联等方面持续发力,迎接未来可持续的移动出行时代。

也难怪,向电动化转型无疑是当下传统车企的必然选择。例如,此前奥迪、奔驰等巨头车企为节省成本进行裁员,而节省的成本正是用于自身电动化转型。

诚然,近些年来无论是PSA还是FCA,集团整体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并不理想,不仅如此,集团旗下主力品牌整体“失色”也更为严峻,毕竟失去的“蛋糕”再想要拿回来着实不易。所以,对于PSA还是FCA而言,如何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进行电动化转型,才是眼下最为迫切的一环。毕竟,只要存在变数,日后双方在国内才有收复失地的可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沃尔沃合并的背后 意味着什么?

3月28日,对很多人来说,只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对沃尔沃和吉利甚至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而言,却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天。

时钟拉回到十年前。2010年3月28日下午四点,从瑞典回国的李书福,以及吉利并购沃尔沃项目的团队,刚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位于北京长安街1号的东方君悦大酒店。酒店会议厅,300多位记者早已就位等候。他们很期待能撬开李书福这张嘴巴,之前对于并购沃尔沃一事,他一直三缄其口。

在那天,李书福首次宣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已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当天签署了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集团100%股权的正式协议。“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迄今为止最重大的海外收购之一,这不仅仅是吉利控股集团向前迈出的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也标志着中国和世界汽车工业从此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李书福说,“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不是有钱就能买得来的,福特选择新的东家有他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吉利通过多次的投标,取得了这样一个资格。”

回望历史,那是一场举世震惊的"蛇吞象"式收购案。而正如李书福所说的,吉利和沃尔沃,甚至世界汽车的命运在那一天也开始改写。

准备充分,完成"蛇吞象"

在数目繁多的跨国企业并购案中,成功案例并不多。而吉利收购沃尔沃能成功,从现在复盘来看,是因为它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当时的大势;而且吉利自己做到了优秀。

犹记得,2007年李书福在宁波发出《宁波宣言》,以此为标志,吉利控股集团开始实施战略转型。"我们这次为什么要战略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李书福后来回忆说,那个时候根据他的研究,福特早晚会卖掉沃尔沃。

因此,当时国内事业蒸蒸日上的吉利,除了在战略上谋求中国市场的突破,更欲进军全球市场。但彼时吉利多次对福特表明来意后,福特的回复都是: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时势给了李书福一个助攻?。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整个世界经济都遭到重创,美国汽车市场受影响严重,销量出现大幅度下滑。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则在逆势上扬。在这一大背景下,2008年末,福特汽车明确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有了这句话,吉利快速组建了专业的并购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2009年9月,吉利迎来了收购沃尔沃的一个关键节点:福特汽车公开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记忆深刻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一段插曲至今广为流传。

2009年8月,为了说服强大的沃尔沃工会,李书福带着团队去了瑞典和比利时,先后拜访了所有工会领袖和相关部门。在与工会成员对话的过程中,李书福突然听到这样的提问:"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

只用三个词来形容,让李书福有些措手不及,正当在场的其他人想要打圆场的时候,李书福灵机一动,脱口而出:"I?Love?You."。瞬间俘获了不少工会成员的心,根特工厂的工会主席更是立马拿了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这意味着,在当时的大势与环境下,收购这事已经基本成了。

不过,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前三天,吉利还是再次召开董事会,对是否收购沃尔沃进行最终决策。当时业界对并不强大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充满质疑,面对即将到来的签约之日,李书福要做出最终的选择。而李书福在这场董事会的内部讲话,此前10年从未被外界所知晓,现全文奉上:

"迈出收购沃尔沃这步,我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可能是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当前的情况,进也不是,退也是。如果退出收购,社会一定认为我们是炒作、噱头,将对吉利品牌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选择收购,我李书福也许就会倾家荡产,我的身家性命都放进去了,你们都是职业经理,如果吉利收购沃尔沃经营失败了,你们还可以去别的企业高就,而我,就真的没有机会了,我只能回家种地了!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希望你们能帮助我一起做这个决定,但是,风险由我一个人承担!"

"今天的选择,我觉得我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心灵也面临着巨大的震撼,这完全是一个成功和失败的抉择,我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强。"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话,却也看出了李书福的决心。下定决心收购后,2010年3月28日,收购签约前2小时,瑞典当地时间下午1点,北京时间晚上7点,李书福通过越洋电话,与包括基层管理团队在内的近千名吉利员工连线讲话,提出为创世界一流汽车企业而奋斗。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2010年3月28日,北京时间晚上9点,吉利控股集团与福特汽车集团签订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100%股权收购协议。

十年融合,实现双赢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始终坚持放虎归山、充分授权、探索发展、深度协调。一方面,尊重沃尔沃原有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全球运营,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双方深度协同的方式。"在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杨学良看来,沃尔沃和吉利之所以能够在此后皆实现快速发展,与两者始终坚持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密切相关。

回忆当初,吉利与沃尔沃在技术研发、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差距。为避免品牌稀释、文化冲突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收购初期,吉利坚持执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文化包容理念,让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沃尔沃人的好感与认同,这也成为此后双方成功融合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吉利在沃尔沃后续发展上给予了毫无保留的支持——2011年开始,吉利向沃尔沃输血110亿美元,主要用于开发新的SPA平台和在中国建厂。而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沃尔沃的业绩开始改善。

显然,吉利的慷慨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包容理念,打消了沃尔沃团队的顾虑。此后,双方此后开始在各个层面全方位融合。

2011年11月,"沃尔沃—吉利对话与合作委员会"宣告成立,吉利和沃尔沃开始步入技术协同的新阶段;2012年3月,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签署技术转让协议;2013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欧洲研发中心CEVT开始运营,双方正式开展深度技术合作;2017年7月,吉利控股宣布将与沃尔沃汽车成立技术合资公司。同时,吉利控股集团、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

领克无疑两者合作融合的关键一环。作为吉利往高端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既可以用沃尔沃来背书,又能填补吉利和沃尔沃品牌定位中间的空档。首款车型领克01于2017年上市后受到热捧,领克02和03车型紧接着在2018年上市,证明这一战略开始大获成功。

到2019年10月,吉利与沃尔沃进一步宣布双方正在探索合并旗下发动机业务可能性,旨在建立全球领先的动力总成业务单元。显然,一旦整合成功,无疑将使双方在研发、生产、采购及运营方面的规模化效应进一步提升。

"自吉利控股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吉利与沃尔沃在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强化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技术融合、文化融合、人才融合,为双方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成为了行业协同发展的典范。"杨学良对e汽车表示。

一张张成绩单能够证明。十年间,沃尔沃从收购之初以瑞典为核心的品牌,成长为真正的全球性企业。十年来,沃尔沃的全球销量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中国销量增长了5倍。十年来,沃尔沃扭亏为盈。营业利润(EBIT)从2009年-?51.9亿瑞典克朗到2019年143亿瑞典克朗。品牌价值提升。2020年,?Brand?Finance评估发布的2020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沃尔沃汽车以169.14亿美元排名第10位。

十年间,吉利汽车成长为百万级销量的中国品牌领军者,营收从百亿级跃升至千亿级,净利润从2009?年的13.19亿人民币,跃升至2018?年126.74亿人民币;吉利控股集团从2012年起,连续8年进入世界500强,攀升255位至220位,营收超3300亿。吉利控股集团品牌价值大幅度提升,2020年,?Brand?Finance评估发布的2020全球最具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吉利汽车品牌成为品牌价值最高的中国汽车品牌。成功并购沃尔沃,正式帮助吉利开启全球化之路,为此后吉利成功入股宝腾、路特斯、戴姆勒实力背书。

十年间,吉利控股集团全方位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实现了制造、研发、采购、销售的全球布局。联合全球伙伴,通过协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吉利实现技术对标向技术立标的升级,并形成"新四化"有效路径。十年来,吉利打造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建设天地一体出行生态,逐步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变。

双赢的局面,让"蛇吞象"成为了一段佳话。

而如今,面对"新四化"浪潮,以及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的加速重构,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车企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主动拥抱变革,在挑战中把握战略机遇。

尤其是李书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未来汽车行业的幸存者只有两三家,而"单打独斗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为此,2020年2月1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和沃尔沃汽车集团宣布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只有拥有更强技术能力和资源,才能持续引领行业变革。吉利和沃尔沃第二个十年的序章,正在翻开。

并购十年,意义几何?

"吉利并购沃尔沃是顺势而为,符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即规模化、专业化和全球化发展。产业变迁的规律不可阻挡地使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从西方移向东方。"杨学良表示,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企业探索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提供了鲜活样本。

事实也是如此。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开启中国车企海外并购先河,开辟了中国品牌加速全球化扩张的重要途径。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并成功运作,向外界证明了中国汽车公司参与全球汽车工业格局重组的强大实力。

更重要的是,此并购是对以往汽车发展模式的突破,它找到了改变汽车竞争格局的支点,为中国汽车业的崛起树立了信心。

对吉利而言,通过并购和融合,自身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研发和造型设计的原创能力;通过联合开发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吉利掌握了国际领先的架构能力;通过并购和融合,吉利加速实现了质量体系标准化,完成了产业链全球化布局,最终达到了品牌影响力全球化。

吉利并购沃尔沃过程中表现出来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对所做承诺的坚守,也为吉利后续海外投资与并购提供了信用和实力的背书,全面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形象。

如今,吉利不仅推动了沃尔沃汽车品牌的复兴和持续发展,还实现了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伦敦电动汽车、宝腾汽车的文化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携手戴姆勒集团深度合作,协同效应正在发生聚变,最终实现合作共赢,并持续引领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最终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工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从最开始的孱弱进化到如今的繁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吉利汽车,从最初的不被人看好,到义无反顾地扛起自主品牌创新向上的大旗,用超前的眼光不断整合全球资源,在圆中国人汽车梦的同时,也为中国汽车人在全世界赢得了尊严。

从十年前吉利成功并购沃尔沃完成"蛇吞象",到十年后协同发展和引爆行业期待,汽车行业的变化,都浓缩蕴藏在了其中。

而吉利和沃尔沃的故事,却还在继续。

我们期待着,继续见证吉利和沃尔沃下一个十年的佳话。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沃尔沃和吉利筹备合体,是把竞争对手瞄准了特斯拉!

1、从沃尔沃的单一输出,到与吉利合作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初,双方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基本上是沃尔沃对吉利的单项输出,包括提升在汽车设计层面,汽车安全方面,后来随着吉利在中国市场的逐渐强大,双方的合作也加深了,开始联合开发。CMA平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两个品牌合并之后,合作将会更加深入。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第二,共同开发、使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

第三,双方将基于各自已有的丰富研发成果和经验,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2、某些方面,吉利反哺沃尔沃

两个品牌能够合并,说明现在吉利也确实强大了,强大到可以反哺给沃尔沃。比如说双方将会共同使用SEA浩瀚架构平台,这个平台是吉利主导开发的。今后,吉利,沃尔沃,领克,极星品牌都将实现平台共享。

3、沃尔沃帮助吉利走向国际

吉利虽然也已经走向国际,但是国际化方面,显然沃尔沃是有更丰富的经验。双方合并之后,沃尔沃会帮助领克品牌走向国际,领克汽车将充分利用沃尔沃汽车海外渠道和售后网络,逐步服务全球用户。

吉利与沃尔沃现在之所以合并,根本原因是吉利也已经很强大了,当初收购的时候之所以没有合并,是因为害怕影响相互的发展。但是现在合并之后,则可以实现更深度的技术共享,实现更低的成本。

扩展资料: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

2月24日晚间,吉利控股集团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在会上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最佳合并方案。

根据吉利控股方面提供的消息,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的合并方案主要包括六点内容。首先,双方将动力总成业务合并成立新公司,重点开发新一代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和高效内燃发动机。

其次,双方共同开发、使用下一代纯电专属模块化架构。双方将基于各自已有的丰富研发成果和经验,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高度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双方将扩大联合采购范围和规模,降低成本。

此外,领克汽车将充分利用沃尔沃汽车海外渠道和售后网络,逐步服务全球用户。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也将保持现有独立公司架构。

全球汽车业爆发第三次整合浪潮,汽车行业又会有哪些变化?

我们先来看几条信息:

2020年2月10日,沃尔沃汽车集团率先发布消息:沃尔沃汽车集团(以下简称“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汽车”)(HK.0175)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同日,吉利控股也披露了这一消息。

2020年2月6日,沃尔沃汽车发布财报:2019年沃尔沃汽车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987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营业利润143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104亿元),同比增长0.8%。这样的表现是在沃尔沃汽车2019年全球市场销量突破70万辆,中国市场销量突破15万辆喜人增长的形势下实现的。

2020?年2月4日,特斯拉股价大涨,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超越大众,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全球市值第二车企。

2020年1月8日,吉利控股与梅赛德斯-奔驰正式成立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

2019年12月18日,标致雪铁龙集团(PSA)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签署了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合并协议,规定双方业务以50:50的比例合并,以创造全球销量第四、收入排名第三的汽车集团。

上述几条消息,拿出任何一条都是汽车圈重磅新闻,但是将这些看似并没有太多关联的消息串联起来分析,我们却能够从中窥见此次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业务整合的初衷——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新四化浪潮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特斯拉威胁论正在一步步坐实,世界顶级汽车集团强强联合成为跨国巨头谋求更深远发展,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想要更大更强,彼此将是深度整合最适合的伙伴……如果一切顺利,新集团将会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集团,将会有实力去比肩特斯拉这样的“搅局者”,新集团的竞争格局也将不囿于现有的传统汽车集团。

我们先来看看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公告和吉利控股释放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分拣出核心内容。

这是沃尔沃汽车集团的公告?

这是吉利控股的披露的消息?

1

沃尔沃汽车与吉利汽车是两家兄弟公司,同属于吉利控股旗下,地位平等。

2

十年前吉利控股并购沃尔沃汽车,这十年来两家都尝到的甜头,重组后双方将收益更多。

3

未来沃尔沃、吉利、领克、极星的品牌独立性和品牌调性不会变。

4

新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5

目前双方还没有做出什么决定,也没有什么时间表,双方将成立联合小组,由沃尔沃汽车CEO汉肯负责协调,制定重组建议书。

而对于此次“吉沃合并”,我们可以从不变与变两个层面来分析。

不变

不变体现在品牌独立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此次整合重组将涉及到沃尔沃汽车及吉利汽车旗下的多个汽车品牌,各个品牌的独立性和品牌调性不会变。这也就意味着吉利依然会是那个“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吉利,沃尔沃汽车依然会是那个注重安全、健康、环保的沃尔沃,这一点不会改变。与此同时,品牌独立也意味着生产体系、销售渠道、营销体系会保持不变。

变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

沃尔沃汽车说,十年来,沃尔沃汽车已经从联合开发、联合采购中体会到了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吉利汽车也说,吉利与沃尔沃在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制造等领域强化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我们熟知的CMA架构已经是沃尔沃汽车、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共用,沃尔沃汽车引以为傲的Drive-E系列发动机也已经搭载在吉利汽车上。去年10月的时候,沃尔沃汽车和吉利汽车已经动了心思着手要把双方的发动机业务单元合并,成为开发下一代发动机和混合动力系统的新一代全球供应商。无疑吉沃合并后,两家可以共享产品架构和数字系统,整合后的新集团对外部公司也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吉沃合并后,保守估计年销量规模将会在200万辆以上,由此带来的采购层面的规模优势不言而喻,同时新公司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资源。可以看到,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带来的研发和采购成本的利好正是促成吉沃合并的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汽车行业新四化浪潮势不可挡,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已经成为汽车技术的核心,不同于特斯拉,传统车企在面向新四化转型时要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要想漂亮的实现跨越绝非易事。

李书福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就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手段,吉利“十年千亿”的研发投入已初见成效,吉利汽车在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方面不断突破:量产车型L2级自动驾驶配置率和市占率均已达到中国品牌第一,GKUI吉客智能生态系统引领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进入“超级大脑”新时代;新能源领域多线并举,为用户带来绿色、智能、个性的品质出行体验。

李书福坦言:“未来十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十年。吉利要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共同打造未来智慧立体出行新生态。”

沃尔沃汽车对于新四化的思考则更加聚焦于电动化。2019年10月,沃尔沃汽车发布“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到2025年沃尔沃计划全球年销量的50%都将来自纯电动车型,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达到100万辆。同月,沃尔沃发布了首款纯电动SUV?XC40,它也成为首款搭载全新谷歌安卓智能车载交互系统的沃尔沃汽车,与2月升级的T8/T6插电混动系统共同构成了沃尔沃汽车的新能源阵营。随后的11月,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首座电池实验室落户上海嘉定,同月沃尔沃汽车宣布将成为首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动汽车电池原材料全球可追溯性的汽车制造商……

吉沃合并正是基于两家所长以及对未来新四化将持续巨大投入预估的基础上,而合并之后,沃尔沃汽车将在新集团中聚焦新四化发展并发挥核心作用。

另外一点是财务上,汽车产业是吞金兽,即便是大汽车集团也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向资本市场要钱无疑是最好的办法。2018年沃尔沃汽车曾经动过IPO的心思,相关机构给出的估值预期为120亿-180亿美元,而目前吉利在香港资本市场的估值大约为1300亿港币,吉沃合并,对于吉利汽车来说能够快速实现更高的估值,对于沃尔沃来说则可以通过香港和斯德哥尔摩对接国际资本市场,这是铁打的双赢局面。

写在最后:

还记得2017年尼康退出中国市场的时说的那句话吗——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而是智能手机!就像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摩托罗拉,而是当时还在做电脑的苹果,击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在产业巨大变革之中,你的对手永远超乎你的想象,他们甚至根本不是来自于产业内部,而击败你的方式,也绝不是你熟悉的手段。

汽车产业同样如此。所以,别吃惊,即便特斯拉还在亏损,即便是何小鹏这样的内部人士也看不懂的操作,但一点也不影响它市值超越大众这个全球销量最高的车企。所以,别诧异,丰田在2018年CES的时候就说,自己的竞争对手是苹果、谷歌、Facebook。

所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看吉沃合并这件事,就会发现,有人说,沃尔沃汽车此举是为了巩固豪华品牌地位改写豪华车市场格局,也有人说,吉利汽车此举是为了超越上汽集团打造中国市值最高汽车集团,其实都小看吉利和沃尔沃了。

吉沃合并,真正反映出的是两家大的汽车集团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在面对跨领域跨产业竞争时、在面对新四化不可逆的浪潮时的前瞻性思考,是主动打开未来发展的全新空间。虽然一切尚在未定之中,但是我们可以判断的是,在变革来临的时候,在你的下一个竞争对手不知道是谁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即便下一步特斯拉,甚至苹果、谷歌站到门口,你也有足够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去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台州港详细资料大全

最近马斯克凭借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市值增长,居然做上了全球首富的位置,特斯拉汽车的市值一年涨了1500个亿,真是令人大跌眼镜,所以是汽车市场迎来了第3次重组。重组的动力便是电动车的发展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汽车巨头菲亚特克莱斯勒向雷诺提出了整合经营的方案,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进入第3次大规模整合时代。

新的汽车制造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电池制造技术的支撑。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原先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但由于他们没有追上汽车发展的时代步伐,一个负债累累、濒临破产,一个已经申请了破产保护,他们提出这一提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增进传统的车企加强联合,进而应对互联网巨头造车的压力。全球汽车产业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重组。第1次发生在1998年,汽车巨头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两家整合为一家公司,震动了整个汽车制造业,被称之为世纪大合并。

随着汽车市场的井喷,各国车企都认识到年销量只有达到400万台以上才能继续存活下去,这也带动了日后雷诺和日产的合并。汽车界的第2次大规模重组是由雷曼危机引发的。解除了与戴姆勒奔驰资本合作关系的克莱斯勒和美国通用公司分别申请适用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条。汽车巨头菲亚特和克莱斯勒进行了经营重组,组建了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雷曼危机爆发之前,日本著名车企日产与美国通用举行合租经营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大型汽车公司之间的合并重组无非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削减零部件的采购成本,还能在汽车关键的三大技术底盘、变速箱、发动机方面进行联合研发,减少研发费用,扩大产能的同时压低成本,进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做出跟雷诺合作决定的菲亚特克莱斯勒的董事长约翰,主要是因为其旗下最畅销的车型在美国被批废油,并且汽车电动化动作迟缓,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雷诺的优势。而之前法国车企雷诺已经跟日本汽车巨头日产形成了合作。日产的前会长戈恩被逮捕入狱,导致现在的日产和雷诺公司经营一片混乱,这正是菲亚特克莱斯勒寻求合作的最佳时机。雷诺向日产提出了进行整合的建议,遭到了产的拒绝,菲亚特克莱斯勒只能将其整合建议提交雷诺,如果这一议案达成,将世界诞生第1个跨越美欧日三大地狱的超级汽车联盟。

长安汽车产业属于零散型还是合并型产业及其说明理由

台州港--浙中沿海的水运枢纽,港口资源丰富,占全省的28%,有980公里内河航道网,可江海通达。台州港已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港口群中距台湾最近的港口,为大陆对台湾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台州港 外文名 :Taizhou Port 地址 :浙中沿海 性质 :水运枢纽 海岸线 :745公里 台州港概述,位置及交通,位置,交通,自然条件,气象,水文,六大港区,大麦屿港区,临海(头门)港区,海门港区,黄岩港区,温岭港区,健跳港区,主要锚地,水运、造船业, 台州港概述 2001年交通部以(2001)58号档案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更名为台州港,实现“一城一港”、港城同名的发展格局。2003年实施港航体制改革,原台州港务管理局和原台州市航运管理处合并,组建新的台州市港航管理局,建立全港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港航新体制。台州港口已建、规划建港岸线96.23公里,具备开发港口有利条件的深水岸线为30.75公里,占港口岸线的32%。截至2009年底,台州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70个,码头泊位长度为9895米,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74000吨。台州港已成为区域性重要港口,一类开放口岸、长三角港口群中距台湾最近的港口,为大陆对台湾直航的63个港口之一。 2011年,台州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358.2万吨,同比增长5.1%,货柜吞吐量达15.1万标箱,同比增长11.9%。 台州撤地建市后,台州市委市 *** 对港口工作十分重视,明确把建设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作为台州城市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全面推进台州港“一港六区”开发建设,规划和重点建设六大港区岸线后方临港区域的临港工业和物流园区。至“十一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000万吨,货柜吞吐量达到50万标箱。2005年,台州市委、市 *** 提出全力打造三张城市名片,即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2007年2月,省 *** 批覆《台州港总体规划》,明确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台州港由大麦屿、临海、海门、黄岩、温岭、健跳六港区组成。台州港立足于台州实际,注重发展特色港口,台州港的基本定位是“一型三化”,即腹地立足内源型、港区功能差异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资源整合一体化。 位置及交通 位置 台州港地理坐标为121°27′E,28°41′N。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处于长三角港口群,是浙江省重要港口,也是台州市城市发展的依托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视窗。 交通 台州交通条件便利,陆路形成以甬台温高速、104国道、沿海高速、上三高速、台缙高速为主体的公路网;水路有椒(灵)江、金清两大内河水系,温黄、椒北六条干线航道及众多的支线航道,可江河联运、江海联通;台州路桥机场开辟有北京、深圳、广州、上海、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的16条航线;甬台温铁路贯穿台州全境,大麦屿港区、临海港区引入铁路支线。台州港已形成海、陆(公路)、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体系。 自然条件 气象 风况:常风向:西北-北北西,频率15%,强风向:西北-北北东,10月只次年2月盛行北、西北风,6到8月盛行偏南风 气温:年平均气温17℃,最高为38.8℃,最低为-7.5℃。最高气温出现在7到8月。 冰冻:无冰冻史 潮汐:为不规则型半日潮,最 *** 位6.22米,平均 *** 位4.24米,最大潮差6.30米,最小潮差0.81米,平均潮差4.0米。 潮流:台州湾涨潮流向287度,与河段平均走向的轴线偏9度 降水: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3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5%。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530毫米。 雾况:雾日主要集中在3到6月份,占全年的72%。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雾日数为50天左右,最多年大陈站和玉环站分别达88天和72天。 相对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每年4月到8月较为潮湿,6月的平均相对湿度为90%;冬季气候较为干燥,12月到次年2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0%左右。 水文 潮汐属正规半日潮型。历年来最 *** 位7.50米,最低潮位-1.77米,平均潮位2.17米。 经济腹地 台州东临东海,西连金华、丽水,南北介于温州、宁波之间,台州港腹地以台州市为主,依托长三角经济圈、温台产业带,逐步扩大至浙南、赣东和闽北等部分地区。台州是民营经济先发地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汽车机车及配件、缝制设备、塑胶模具、家用电器、医药化工和船舶修造等是主导产业。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1247亿元,财政总收入147亿元。 港口概况 台州港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承担腹地经济发展能源物资、原材料的中转运输,是货柜运输的支线港和对台贸易的重要口岸,具备装卸储存、中转换装、临港工业开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城市景观等功能,是民营化特色明显的综合性港口。台州港由海门、大麦屿、临海、健跳、温岭、黄岩六大港区组成,六港区功能明确、优势互补。2005年全港共有生产性泊位10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个,最大靠泊能力5万吨级。 六大港区 大麦屿港区 大麦屿港区位于玉环本岛的西海岸,是台州港的南大门,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进港航道拦门沙水深11米,港区内航道水深均在13米以上,规划岸线29.85公里,规划码头前沿水深均在12米以上。2万吨级泊位可自由进出,3万吨级船舶无需乘潮即可进出港区,5万吨级以上船舶需乘潮进出,且港池基本不淤,港内避风条件优良,是中国航海学会推荐的我国沿海八大避风锚地之一。大麦屿港区属国家一类口岸,已建成投入使用5万吨级码头、2万吨级(兼靠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3千吨级滚装码头、3千吨级客运码头、千吨级液化气中转码头、千吨级货运码头等大小码头14座。大麦屿港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三港一中心”,即货柜运输支线港、大宗货物集散中转港、台贸港和港口物流中心。 大麦屿港区对台湾基隆港货柜运输首航仪式 临海(头门)港区 临海(头门)港区位于台州市中部椒江口外台州湾的头门岛,距大陆约12公里。规划用疏港公路与大陆连线。头门岛港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建港条件良好。南侧岸线长度4.3公里,水深8-9米,适合建设多用途、石化、煤炭等深水泊位。临海(头门)港区规划47个万吨级泊位,为深水港口岸线。规划把它作为“十一五”期末港口建设的一大重点。发展定位为“建设三港”,争取“两个实现”。“建设三港”,就是把头门港区建设成为中心城市港口、工业港和旅游休闲港。争取“两个实现”就是通过将海门港功能的逐步外延和转移,实现海门港的河口港向头门港区海港的转变;通过围涂和抛坝促淤等填海工程的实施,实现台州城市的东扩。 海门港区 海门港区地处市区,历史悠久,港城互为依托,对台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9年5月8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海门港对外轮开放。海门港区岸线顺直,港域开阔,口外航道水深2.0米,乘潮可通航5000吨船舶和浅吃水万吨轮。海门港区作为对外贸易和客运能源运输服务的中型港口,是台州港的中心港区和行政指挥中心、航政管理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国家级医化基地已落户海门港区。 黄岩港区 黄岩港区位于黄巖区东北部芦村与三山之间的椒江南岸,岸线长度为1.87公里。航道水深3-8米。目前共建有7个码头和2个船厂。其中500吨级、1000吨级码头各1个。规划建造1000-2000吨级散杂货码头泊位5个,危险品专用泊位1个。主要是服务市区和港区后方的产业发展,承担生活和生产物资的船舶运输功能。 温岭港区 温岭港区现有大小泊位38个。其中1000吨级泊位3个,2000吨级油品泊位5个。温岭规划温岭(龙门)港区自然岸线总长51.8公里,规划港口岸线36.7公里。以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为主,结合临港工业开发,建设配套码头基础设施的,提供原材料、物资运输。 健跳港区 健跳港区是台州港的北大门,口内岸线稳定,海域开阔,口外有牛山和洋市涂两处深水港址,岸线水深10米以上,曾被孙中山先生列入《建国方略》中的“实业之要港”,可建深水泊位12座,是理想的大型核电、火电选址。该港区现有码头10座,泊位总长615米,其中5000吨级多用途码头码头1座、千吨级码头2座,国家规划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总投资约250亿元的核电基地、正在前期准备中,是未来的能源大港和“华东电力城”的配套港口。 主要锚地 台州港现有各类锚地20处,主要有三门大甲山待泊锚地、点灯锚地、海门港内锚地、 台州港第二引航检疫锚地、大麦屿引航检疫锚地、大麦屿驳载锚地等。 水运、造船业 台州水运业发展迅猛,近两年沿海运力增幅居全省首位。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进程加快,钢材等物资需求量快速增长,水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水运企业74家,水路运力总量143万载重吨,其中沿海运力总量140万载重吨。共有机动运输船舶1866艘,其中客船12艘1572客位,货船1845艘142万载重吨,驳船9艘,5866载重吨。船舶大型化、年轻化发展趋势明显,运力结构进一步最佳化,尤其大、特、新运力发展较快。

台州船舶建造正在向大型化、品牌化、系列化发展,形成了以散货船、货柜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的四大系列,建造数量、建造能力、船舶种类、年产值等居国内民营造船业前列。目前,全市共有造(修)船企业80多家,与造船行业相配套的船用产品生产企业60多家。2008年共完成船舶检验1663 艘,203万总吨,其中完成建造检验船舶345艘,114万总吨,完成营运检验船舶1318艘,89万总吨。至2010年,将形成临海、温岭、三门健跳三个船舶修造基地,椒江、金清、大麦屿等若干个造船工业园区,船舶修造业产值将达到200亿元。同时,港航经济、航道与规划管理、渡口安全管理、计画财务管理、港航综合执法等工作也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汽车新四化变局下吉利沃尔沃合并|社评

合并型产业。原因:长安汽车是一家完整的汽车制造企业,其产业价值链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在该企业内部完成。此外,长安汽车还拥有多个子品牌,如CS、CX等,这些子品牌也都属于同一家母公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协作的产业生态系统,因此,长安汽车产业属于合并型产业。

十年磨合,吉利与沃尔沃从合作走向合并

审视吉利沃尔沃重组的新框架、新视角

撰文?|?社?长

编辑?|?老司机

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让2020年的开头有些与往不同。?

从概率而言,这场疫情无疑是数年不遇的黑天鹅事件,以致两年一度的北京车展也因此延期。影响还不止如此,目前,汽车产业链上的诸多企业还在承受与应对着复工、复产带来的困扰与压力。

不过,当人们仍将目光停留在抗疫之时,业内发生了另外两件同样会影响行业未来的大事件。

第一件事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斯拉。最近,其股价虽然起起伏伏,但市值已超过大众集团,跃居全球第二大汽车公司。无论汽车媒体、证券分析师,还是投资爱好者,都在津津乐道于特斯拉的股价走向。

对此,路由社曾刊发专文报道,资本市场需要在车企与科技公司之间,为特斯拉找到一个新位置,一个新的估值模型。随后,友媒ACW进一步提出,特斯拉“或许永远达不到IT圈或互联网圈可能实现的规模”,但“其实已经是一个有模有样的硅谷托拉斯”,“这或许将是未来车圈再上升级的一种走向。”

第二件事来自吉利控股集团。2月10日,该公司旗下沃尔沃汽车集团率先发布新闻通稿称,公司管理层与吉利汽车(HK.0175)正在进行初步讨论,“正在筹划将双方的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组建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重组后的新业务集团将通过香港吉利汽车上市主体来实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对接,下一步还将考虑在斯德哥尔摩上市”。

与前一个事件一样,无论汽车媒体,还是证券分析师、投资爱好者,都在分析两家公司重组的深层原因,及其重组成功后的各种可能性。

今天,我们试着将两个事件放在同一个参照系中进行观察,即在新四化浪潮席卷下的汽车产业变局当中,叠加汽车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黑天鹅事件,在这三重因素交错影响之下,该如何评价两家表现出惊人之举的企业,及其代表的汽车行业的可能走向。

面对不确定性高企的未来,纳西姆?塔勒布提出的“三元结构”,即区分脆弱、强韧和反脆弱性的一套认识模型,或许是个统一而可行的观察视角与评价体系。在《反脆弱》一书中,他提出“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能力,类似生物有机体那样本身就能从波动、随机、混乱和压力当中获得成长的属性,就是与脆弱相对的反脆弱性。

当下,随着车企应对“新四化”的竞争不断升级,依照纳西姆?塔勒布的这个三元结构来评判,在全球各大老牌车企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分野。

谁会是脆弱者?

在一部134年的汽车史中,大多数汽车品牌与企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少数公司虽几度沉浮,却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至今屹立不倒。不过,在这一波新四化浪潮倒逼下的产业大变局当中,有些百年企业或举步维艰,或方寸大乱。

首当其冲的是有百年历史的福特汽车。

事实上,在汽车“新四化”战略布局方面,福特可以说非常超前。但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家总是容易“起大早,赶晚集”。

早在2015年,在时任CEO马克·菲尔兹的掌舵下,福特就树起了发力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大旗,成为最早喊出“面向科技公司转型”的百年车企巨头。

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福特股价累计下滑40%,马克·菲尔兹推动福特转型的大业未成,便被失去耐心的投资者和福特家族扫地出门,现任CEO韩恺特上任。随之而来的是密集的高层人事震荡与战略调整。

总结功败垂成的原因,是被“唯数目字是举”的华尔街精英拖累了也好,是被不靠谱的职业经理人坑了也罢,甚至说与比尔·福特本人“进两步,退一步”的优柔寡断性格有关。归根结底,还是福特内部的运营体制出了问题。但结果就摆在那里,肠子悔青了也没用。

福特CEO韩凯特和大众CEO迪斯颇具深意的一次握手

好在福特已经迷途知返。2019年1月15日,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宣布结盟,将探讨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以及移动出行方面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前瞻“新四化”机遇方面,德国豪华车巨头宝马集团也走过几年弯路。

早在2011年,宝马集团就发布了面向城市可持续出行解决方案,定位纯电动车的BMW?i品牌,并于2013年率先推出了两款纯电动汽车i3与i8。由此,宝马成为业内最早推出新能源子品牌,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豪华车品牌。

紧随其后,2016年,MINI又发布了一款聚焦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百年概念车。但此后研发工作纷纷停摆,让宝马错失了持续保持相关领域技术和商业领先的良机。

宝马中国重回新四化前沿阵地,并欲抢占5G新赛道

直到2019年,为了弥补此前的战略误判和丢掉的市场先机,重新抢回5G时代的新赛道,宝马重新在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领域寻找新的业务抓手和突破口。为此,实现在华合资企业增资扩股的宝马集团,开始押注具有本地制造、销量基础、技术风口、政策红利等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中国市场,并与腾讯、中国联通、四维图新三家中国科技企业达成合作,布局自动驾驶本土研发。

除了上述两家欧美企业,由于盈利能力下降,以及众所周知的高管变动,一向以“技术日产”自诩的日产公司,同样在逐渐丧失在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三大领域的领先优势。

不过,目前日产也在奋起直追。通过将股息削减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实施此前宣布的在全球裁员1.25万人的计划,日产试图削减产能、释放资金,用于投资下一代技术,以保持在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的竞争力。

显然,相比前面三家企业犹未迟也的亡羊补牢和痛定思痛的战略回调,在“新四化”竞争加剧的新阶段,其他更多只剩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的传统企业,都将纷纷落入“脆弱”这一栏,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当然,事情总有例外。

比如,丰田、大众这两大传统汽车的领头羊,因着面向“新四化”的转型决心,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包括业务结构、业务重心的重塑,加之两位掌门人丰田章男和赫伯特?迪斯身先士卒的积极进取与推广站台,让丰田和大众有望成为少数几家具有“强韧性”的传统车企。

而常被视为汽车行业“颠覆者”的特斯拉,则基于自身科技公司的差异化基因,足够丰富多元的业务带宽,加上中国故事的想象空间,当然外加马斯克本人的破圈效应,正在逐步成长为少有的“反脆弱”样本。

那么,放在同一个坐标下,回看吉利李书福40年的创业史,特别是正在推进中的沃尔沃和吉利沃尔沃合并上市的动议,不断蜕变当中的吉利和沃尔沃,以及和即将整合诞生的吉沃新集团(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为“新吉沃”),又会落在哪个区间呢?

新吉沃如何反脆弱?

迄今为止,吉利控股已收购沃尔沃十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和各方取得的共赢,或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脆弱走向强韧的企业样本。那么,身处汽车行业的新四化转型期,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又将如何实现面向反脆弱性的迈进?

2010年8月2日,吉利成功交割沃尔沃汽车100%股权

在此前一篇《吉利沃尔沃重组:找钱省钱,为了明天能挣钱》的文章中,路由社曾提及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是顺应汽车行业的趋势。与之类似的,还有去年PSA与FCA的合并。但需要指出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与PSA同FCA合并,还有已知的其他任何车企间的结盟,其实质均截然不同,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用新的认知框架去定义。

如果说PSA与FCA“结婚”,是合并同类项,充其量是1+1=2。那么,气质迥异的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或将发生质的裂变,产生1+1>2的效果。路由社认为,吉沃新集团的反脆弱性的关键因素,也正是来源于此。

在《反脆弱》一书中,塔勒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采用杠铃策略,是应对“黑天鹅”事件的关键。何为杠铃策略?即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时,在一个系统中同时采取最稳健和最“投机”的做法,不走中间路线。由此,一家企业既可以保证生存,又能够在小概率风险爆发时转危为机。

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正是杠铃策略的绝佳体现。

正如我们所见,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新四化考题,沃尔沃的表现一直都是非常积极的——比如,在电气化上,沃尔沃老早许下2025年实现产品全面电气化的承诺;在自动驾驶领域,沃尔沃是最早与Uber无人驾驶部门达成合作的车企;在智能网联上,沃尔沃旗下的极星2,又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原生安卓车载系统的车型,等等。

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新总部具备独立设计、研发的能力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反映出的事实是,沃尔沃是一家更加喜好且擅长拥抱不确定性的车企。

相对而言,吉利则是稳健的。体现出这种稳健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国内诸多车企悍然押宝纯电动汽车时,吉利则始终在坚持新能源技术多元化的发展路线,燃油、混动、纯电动乃至生物燃油车型并举。

若沃尔沃与吉利持续保持分立,为了对冲风险,双方不得不在各自的策略上打折扣。但沃尔沃与吉利重组,将使事情变得不一样——按照杠铃策略,沃尔沃与吉利分别最大化地坚持各自的激进与稳健,就能最大程度上对冲未来更多的不确定风险。

路由社认为,重组后的沃尔沃与吉利,使这样一种更深层次的分工成为了可能——沃尔沃作为新集团“先锋”的角色将更加突出,它将更加集中地承担起新集团开拓未来(尤其是创新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应用)的职能;原吉利体系则会更多地扮演“压舱石”的角色,通过相对稳健的风格、更为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和业务范围,来帮助新集团应对汽车行业漫长的转型周期。

当然,双方进行重组的工作仍将是漫长而富有挑战的——一些重要职能将在沃尔沃与吉利之间重新分配,双方要在保持一定品牌区隔的前提下,搭建更具有柔性的硬件平台,而互联网企业普遍流行的技术中台、数据中台,或许也会在吉沃新集团出现。

据路由社此前从吉利方面获得的消息,李书福已经邀请了汉肯?萨缪尔森在新公司成立后担任领导工作。新公司的具体管理架构还没有决定,汉肯将根据业务需要对管理架构提出建议。而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旗下的四个品牌:吉利、沃尔沃、领克(80%)和极星(50%)的资产将全部注入重组后的新公司,重组方案中会做出相应的安排。

毋庸置疑的是,沃尔沃与吉利的互补属性,特别是过往十年来,双方在平台共享、业务投资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深度沟通与协作经验,会使其重组面临的阻碍比其他车企更小。沃尔沃与吉利的重组,实质上是在对各自发展风格不作颠覆的情况下,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形成对不确定性风险的有效对冲。

创业家助攻“反脆弱性”

“企业家是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开创并领导了一项事业的人”。?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这个被广为接受的“企业家”定义,指出了企业家身上主动承担波动与风险,拥抱不确定性,并为此承担责任的特征。这一点,在那些创立了一家企业的创业家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提及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演进的价值,纳西姆?塔勒布写道:“创业就是一个高风险、英雄式的活动,对经济的增长,甚至仅仅是生存来说都至关重要”。他还认为,那些为了全球经济增长与他人脱贫而承担风险、作出牺牲的创业家们正是整个经济系统反脆弱性的来源。

在拥抱创新、崇尚个性的硅谷和IT行业,就普遍流行着为社会整体的反脆弱性助攻的创业家。而一个企业的创始人往往标记了这个企业的基因、面貌和价值观。就像斯蒂夫?乔布斯定义了苹果,拉里?佩奇与谢尔盖?布林共同塑造了谷歌,而扮演传统汽车“颠覆者”的马斯克,同样定义了特斯拉。

不过,受到产业链条漫长、组织体系复杂、股东分散或国有资产主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创业家和企业性格互为表里,直接为社会反脆弱性助攻的现象,在汽车工业界却并不多见。除了“钢铁侠”马斯克,“放牛娃”李书福或许是另一个例外。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困难唤醒了天才。而面对困难挑战,竭尽所能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则成就了创新。

奥维德的话同样适用于创业家李书福。回头来看,吉利李书福创业的40年,也是一个伴随波动性、随机性的应变过程。对于外部环境出现的种种波动和压力,李书福的态度不是抱怨颓丧,而是每每表现出不懈的奋斗与不息的激情。

2018年,在一篇名为《我很愿意做一头牛》的亲笔自述中,李书福非常罕见地谈及自己六度创业的历程。

在这篇万字长文中,除了礼赞改革开放40年提供的时代机遇,也不难读出李书福作为第一代创业者的筚路蓝缕,越挫越勇的企业家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不竭的创业动力,还有面对竞争、转型时,所表现出的奋斗和成长,韧性与灵活性。

当然,除了这种创业家普遍具有的百折不挠和砥砺奋斗的精神,更能体现创业家李书福的创业思想和经营哲学的,还是下面这两段话:

“我从牵牛的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与牛沟通交流,虽然用弹琴的方式很难奏效,但只要方法得当,态度真诚,就会实现有效沟通。比如白天把牛喂好,晚上还要为牛驱赶蚊子,这都需要有合适的方法才能让牛满意”。

“人与牛都可以合作得很好,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处呢?我很愿意做牛,因为只要有草吃,我就会很幸福;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很有价值贡献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可以为农民耕地,给农民带来快乐,很有成就感;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很诚实,不忽悠,很受人尊重;我很愿意做牛,因为牛总是有人帮助牵鼻子,不会走错方向。”

“放牛娃”李书福六度创业的起点,走街串巷给人照相

“放牛娃”李书福的这套“做牛论”,可以从另一位著名的东方企业家稻盛和夫身上找到相似与共鸣——一种从自身经历和身边小事,尤其是从生物体、自然界吸取经验和思想的经营理念。

这位继“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之后当代最知名的日本创业家,不仅凭借壁立千仞的热情,创立了京瓷和第二电信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在退休之后的80岁高龄,出掌一度破产的日航,仅用424天就帮助日航扭亏为盈。除了牢牢抓住商业是“利他之心的回报”这个本质,更在于他始终燃烧的斗魂与敬业利他的精神。

回到一个初创企业不断战胜困难、完成淬炼,从而获得反脆弱性的过程,一代创业家能够起到多大的助攻作用?

“吉利的发展史就是创新、创业,大胆实践,不断转型升级的成长史,就是不断为用户带来获得感的奋斗史。”沃尔沃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沃尔沃汽车亚太区总裁兼CEO袁小林在一次采访中总结道。

李书福考察沃尔沃亚太,并与公司管理层合影

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李书福这位“伟大企业家”的视野、心胸和学习能力,同样也是沃尔沃汽车自2009年被吉利收购以来,十年巨变的重要动力之一。“从10年前一家只有188人的销售公司,到如今拥有超过近9000名员工、几乎覆盖汽车全业务链的一个完整体系,并且在产品领域拥有领导权和主导能力,沃尔沃已经从一家发源于瑞典的欧洲公司,发展成了真正全球化的公司。”

在《我很愿意做一头牛》一文中,李书福提及,“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汽车一定会电动化、智能化、一定会成为智能空间移动终端,一定会帮助主人解决更多困难和问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融合,跨区域合作,跨业态协同,都是企业界必须面对的现实,只要有利于用户体验,只要能够实现合作共赢,什么模式都可以讨论。”

由上可见,李书福不仅对二十一世纪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做出了预判,同时提出了吉利创业使命的自我认知与认同,以及应对变革趋势和跨界融合的开放思维和方法论。不难预见,在李书福擘划当中的吉沃新集团,大概率也将成为从强韧向反脆弱转移和过渡的新的案例。

结语:

关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机制和必要条件,塔勒布还揭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核心错觉,“即认为随机性是有风险的,是一种坏事,消除随机性,就可以消除风险。”对此,他提出了一个相应的洞见,压力源也是信息源,对于反脆弱性的产生是极为必要的,“一个亟须压力的反脆弱系统如果长期缺乏压力源反而会变得更加脆弱。”

从这个内在机制角度出发,反观吉利近年来的高速成长和李书福的完美逆袭,除了得益于国内市场的红利、自身对机遇的敏感与把握,以及创业家的砥砺拼搏,另一个维度的动作也不容忽视。

自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此后一系列的扩张举措,包括收购马来西亚宝腾、路特斯、英国锰铜,先后入股戴姆勒、与奔驰合资成立SMART全球公司,无不表现出这家民营汽车企业对压力源的开放与拥抱的态度。此次新吉沃重组上市的动议,无疑也是这种反脆弱性性格的体现,主动拥抱压力源的延续。

塔勒布还认为,“你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其实它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当前,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仍未消退,车市不得不遭遇现实困局和行业变局的双重重压,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正是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多重波动性,未尝不是好事。

此时,从反脆弱性角度对特斯拉、新吉沃,乃至整个汽车行业进行审视与评价,或许正是对行业重新认识风险和波动性,乐观拥抱不确定性的最大启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吉利与沃尔沃重组合并的消息已经被广泛关注,舆论对此解读也很多,汽车有智慧不置可否,倒是一个朋友的比喻,让汽车有智慧眼前一亮:

一个富豪,有一个高富帅儿子,之后看到一个国外的白富美女孩,就想让她成为自己的儿媳妇,可又担心两个人相处不来,就先把这个女孩买回家,让两人兄妹相称。十年间,两人各自长大、成熟,再加上富豪创造了许多机会,高富帅和白富美磨合顺利,情投意合,最终决定喜结连理,成立自己的小家,共同应对未来的机遇与风险。

有点粗糙,却很形象。

在这个故事里,富豪是吉利控股集团,高富帅是吉利汽车集团(下文简称吉利),白富美是沃尔沃汽车集团(下文简称沃尔沃)。

在时间轴里,2010年吉利控股全资购买沃尔沃,进入吉利控股大家族。虽然吉利控股先前声明,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但吉利控股还是创造了机会。2013年,吉利与与沃尔沃联合开发了用于双方新一代产品的中级车基础模块架构——CMA架构,并于2017年联合打造了领克,这让沃尔沃看到了吉利的努力,并接受了吉利。到了2020年,吉利与沃尔沃决定合并重组,组建一个全新集团,以整体名义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对接国际资本市场,未来在沃尔沃家乡瑞典斯德哥尔摩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全新小家庭里,吉利与沃尔沃,还有其他兄弟领克、极星等,都还保留自己的独特性。

这才是最健康的家庭模式——相互依靠,又彼此独立。

薛兆丰在《奇葩说》里用经济学视角解读过婚姻,在他看来,结婚,就是办家族企业,签的,是一张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双方一起拿起自己的资源办企业,这个时候男女双方给出的资源包是不一样的,有身体、有生育能力、有容颜、有家庭关系、有自己未来的增长潜力。

同理,吉利与沃尔沃的结合,就是各自拿出自己的优势,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财务上更加有效协同,从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协同,挖掘更大的增长潜力。在经济学上,这是属于外部效应内部化,肯定有好处,原来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现在变成追求总体利益最大化了。

事实上,吉利与沃尔沃的此次合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一个是中国品牌的佼佼者,一个是上升势头明显的全球性豪华品牌,二者联手势必将使规模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

这十年间,吉利汽车已经连续多年快速发展,2019年更是以136.1万辆的销量再次蝉联自主品牌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这十年来,沃尔沃汽车的全球销量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中国市场销量增长了五倍。2019年更是首次突破了70万辆的销量大关。其中在中国大陆的销量达154559辆,同比增长18.9%,刷新了历史最高销量记录。

“沃尔沃与吉利的合作,已经被证明是成功的。现在,吉利希望更加全球化发展,沃尔沃也希望保持公司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竞争优势,沃尔沃已经在中国和全球市场对消费者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重组带来的巨大资源将有助于沃尔沃继续去发挥这些独特的品牌优势。”沃尔沃汽车在接受汽车有智慧采访时如是表示。

而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认为,“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是产品与技术组合的一个优势项目。另外,品牌、采购会有更多的互通。从市场角度看,这次合并能使吉利与沃尔沃共同实现技术提升,并协同发展。”

这也可以预见,吉利与沃尔沃联姻后,有望对包括领克在内的三大品牌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在技术、设施、采购、市场营销多领域加强协同效应,使吉利上市公司形成覆盖中低端、中高端、豪华品牌多级别的较强竞争力,增强吉利整体品牌力。

吉利与沃尔沃合并的最直接目的是打包上市,这就涉及到新集团的资产评估。

资料显示,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截至2月10日收盘,吉利汽车的市值为1260.92亿港元,约合1133.21亿人民币,与10年前相比增涨了约53倍。

反观沃尔沃汽车,也因牵手吉利走出“阴霾”期。沃尔沃汽车2019年的财务业绩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约为19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5%;全年营业利润约为104亿人民币。如今,沃尔沃汽车的估值约为180亿美元(约合1256.2亿人民币),与10年前相比已翻了10倍。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吉利与沃尔沃合并后,将有望冲击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目前,中国市值最高的汽车集团为上汽集团,总市值为2483.90亿元人民币。而吉利与沃尔沃当前的市值之和约为2389.4亿元人民币。

也有观点认为,此次重组后,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的合并不仅能提升双方吸引中国资本的能力,也对接和扩大了双方全球资本市场的能力,这将发挥“1+1>2”的效果,双方市值或将继续攀升。而吉利控股也将一跃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显然,如果仅从打包上市的目的来看,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是最有效的办法。

更何况,吉利与沃尔沃重组合并之后的上市,将持续优化两者的现金流情况。在双方不分你我之后,这笔由融资带来的现金将得到更妥善高效的利用。这将使得双方的财务状况进一步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般来讲,企业之间合并是以互相融合和渗透为形式,形成目标定位更高,管理体系更加完备的新的集团管理制度与集团经营文化,提高整个集团的整体管理水平,进而在研究开拓市场、优化布局和工艺、提升产品档次等方面迅速带动集团各成员企业发生提质提效的变化。

吉利与沃尔沃的联姻最终目的也在于此。

据沃尔沃向汽车有智慧介绍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电动化、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成为大势所趋,这些领域的研发都需要大量投入,以及整合协同,沃尔沃需要进一步控制成本,取得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即可证明,沃尔沃对于合并后的未来发展是有清晰思路的,而且沃尔沃也会联合吉利加速推进,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持续引领行业变革。

这与吉利的目标是一致的。

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都在智能化、电动化、自动化领域提出了十分宏大的规划,但从短期看,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不是单独一方能够解决的问题,双方合并有利于两家车企更高效地实现战略部署。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曾对媒体表示,未来只有2-3家汽车企业可以活下来,其核心意思就是通过合作,更多企业一起面对5G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对汽车产业的挑战。吉利与沃尔沃的合并筹备似乎正在印证李书福的预想。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吉利汽车来说,此举也有助于其进一步发展并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全球性车企。双方的合并重组,是企业共同拥抱变革,在挑战中把握战略机遇的双赢之举。

对于沃尔沃汽车而言,此次合并重组可以说是十年发展后的再一次出发,将进一步提升其在豪华车市场的竞争力。

”沃尔沃汽车对于未来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背后的核心在于这个品牌始终坚持体系化,坚持核心品牌精神。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从厚积到勃发的过程。“沃尔沃向汽车有智慧表示。

确实,吉利与沃尔沃何时“领证”,现在尚处在早期阶段,双方仅成立了一个小的工作组,不过根据吉利历来大胆敢为的习惯和作风,以及披露信息的巧妙,这件事情已经有谱了。

十年前,吉利控股全资收购沃尔沃汽车既成为吉利控股发展的转折点,也改写了沃尔沃汽车的命运。十年后,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合并或许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更多合作的开展,一个更加强大的全球企业集团的未来,将更加清晰。

最后说一个小插曲,就在朋友说完高富帅与白富美的比喻后,还另加了一句话:

“家族企业里,亲兄弟会明算账,但你见过夫妻明算账的吗?除非离婚。现在儿子和义女结了婚,不仅有富豪庇护,自身实力也不差,只要不脑抽,外人只能看他们越来越富,越来越强。”

说完狡黠一笑,你懂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吉利 # 沃尔沃 #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