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市场趋势 市场趋势

蔚来汽车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蔚来汽车面临的财务风险

tamoadmin 2024-06-30 人已围观

简介1.政策加持、资本热捧,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2.8月车市销售约218万辆,新能源政策或再加强 | 一周大事件3.车企缺钱?吉利即将登录科创板、戴姆勒欲提升北京奔驰股比!4.吉利3亿美元入股遭否,合肥百亿投资蔚来背后5.蔚来与合肥合作,关吉利什么事?李斌辟谣了 王赤坤表示,滴滴这些互联网项目在早期融资时都有对赌条款,如果没在协议时间内上市或估值下降,将触发对赌条款,项目方有兜底和赔偿责任。

1.政策加持、资本热捧,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

2.8月车市销售约218万辆,新能源政策或再加强 | 一周大事件

3.车企缺钱?吉利即将登录科创板、戴姆勒欲提升北京奔驰股比!

4.吉利3亿美元入股遭否,合肥百亿投资蔚来背后

5.蔚来与合肥合作,关吉利什么事?李斌辟谣了

蔚来汽车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蔚来汽车面临的财务风险

王赤坤表示,滴滴这些互联网项目在早期融资时都有对赌条款,如果没在协议时间内上市或估值下降,将触发对赌条款,项目方有兜底和赔偿责任。

美国东部时间6月10日,滴滴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IPO申请,拟于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DIDI”。知情人士曾对路透社表示,滴滴IPO将筹集约100亿美元的资金,寻求接近1000亿美元的估值。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滴滴净亏损分别为150亿元、97亿元、106亿元。在滴滴三大业务板块中,国际业务(国际出行和外卖等业务)和其他业务(车服、货运、自动驾驶等业务)均处在亏损状态,仅中国出行业务(中国网约车、出租车、代驾和顺风车等业务)2019年后实现盈利。

但针对唯一盈利的出行业务板块,滴滴也在招股书中披露了该业务的三大固有风险:一是定价模式遭到外界质疑,可能被迫调整;二是车辆与司机的合规性面临监管压力。滴滴在招股书中表示,这两项都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效果。三是面临着来自现有、成熟和低成本替代品的巨大竞争。

王赤坤对滴滴转战美股的解读,与上述三大风险呼应,阐述了同样的事实:滴滴改善业绩的迫切需求在现有业务模式下并不容易做到,而与“等待业绩改善后再行上市”的选择相比,先上市融资、转航新业务,才是改善业绩和盈利模式的最有效通道。

转航新业务的目标在招股书中已得到体现:滴滴计划将此次上市约30%的募资金额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 汽车 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约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拓展现有产品品类以持续提升用户体验。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预测,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而在自动驾驶领域,中国新一轮的跨界造车项目已经定下了“100亿美元”的新门槛——黄金赛道更烧钱,危机意识重重的滴滴,如何以IPO为新起点,在新的赛道上打造新财富路径,故事才刚开始。

三重风险下的盈利挑战

滴滴出行板块的盈利并不令业内感觉意外。”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是互联网的优等生。共享出行高频且刚需,周转率非常高,拉新成本和流量成本都非常低,且无硬件回收的成本压力,优于大多数互联网项目。”王赤坤表示。

对于滴滴另外两大业务的亏损,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滴滴的国际业务和其他业务正处在‘烧钱’扩张的阶段,特别是国际业务还面临着国外疫情的压力,难以迅速摊薄成本,仍需外部持续‘输血’。而滴滴国内网约车业务2020年利润率仅为3.1%,利润微薄。中短期之内,滴滴要想实现整体扭亏为盈,并非易事。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出行业务这一棵盈利“独苗”,滴滴在招股书中也并未隐瞒决定该业务收入的定价模式所存在的隐忧。

根据招股书,中国出行业务交易量2019年为86.69亿,同比下降1.36%,2020年为77.5亿,同比下降10.8%。在交易量连续两年下跌的情况下,该业务整体收入水平却表现良好。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为1336.54亿元,虽低于2019年的1479.4亿元,但仍高于2018年。

在 汽车 行业分析师张翔看来,在出行业务上,滴滴有可能是通过诸多的方式来拉动每单平均收入增长,进而在交易量下降的情况维持收入水平。“现在滴滴每单的价格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出租车的价格,达到了一个更加市场化运作的水平。”他说。

有媒体曾对包括滴滴在内网约车平台不透明的抽成规则进行了调查,面对舆论与监管压力,滴滴网约车CEO孙枢5月26日发布公开信称,滴滴从5月7日开始排查,30%以上抽成的订单占比已下降至0.03%,

对于滴滴而言,定价模式的调整可能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在招股书中,滴滴表示,“公司收入取决于用来计算用户票价和司机收入的定价模式,该定价模式已经并将继续受到挑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将受到限制、接受监管机构的询问或调查,公司可能被迫在某些运营城市改变定价模式,但这可能需要大量的管理时间和公司资源,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运营效果。”

同时,资质问题也是滴滴绕不过去的一大风险因素。在国内,出行平台在不同的城市开展网约车业务还需获得当地政府发放的相关许可证,而且用于提供网约车服务的车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必要的运输许可证。

滴滴在招股书中坦言,“我们平台大量车辆可能没有必要的运输许可证。如果我们这样的平台没有必要的执照或许可证,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任何此类处罚都可能扰乱我们的业务运营,对我们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效果产生重大和不利影响”。

因上述问题,滴滴今年4月曾遭到广东东莞交管部门约谈。数据显示,滴滴平台在东莞共有4万多辆车,其中2.6万辆为合规车,4万驾驶员中持证者约为3万;滴滴旗下另一平台花小猪近9000辆的接单车中,合规率为12%。

此外,竞争升温也可能会对滴滴的盈利能力构成威胁。滴滴在招股书中称,共享出行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滴滴面临着来自现有、成熟和低成本替代品的巨大竞争,未来滴滴预计将面临来自新市场进入者的竞争。

近两年来,长安、上汽、一汽、东风等整车企业纷纷入局出行市场,T3出行、享道出行等出行平台相继诞生,覆盖低端、中端、高端各细分市场。另外,互联网势力美团、高德凭借流量优势,聚合了大量二、三线网约车平台,不仅使自身成为出行市场一极,也使不少弱势平台在面对滴滴时获得了更强竞争力。

一边是新玩家涌入,一边是市场增长放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后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用户使用率增速均放缓,2020年后甚至出现下滑。2020年12月,中国网约车用户为3.65亿,与2018年12月相比下降6.21%;使用率为36.9%,与2018年12月、2020年3月相比分别下降10.1个百分点、3.2个百分点。

转航自动驾驶与电动 汽车

“滴滴早年通过高额补贴跑马圈地,实现了快速发展。近两年来,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出行市场的无序扩张受到限制,再加上吉利、上汽等车企全面入局,滴滴很难再单纯依靠流量红利维持业绩增长。”张翔表示,面对存量市场,滴滴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布局新技术、新产品。

目前,滴滴“四个核心战略版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以及自动驾驶。其中,电动 汽车 和自动驾驶被滴滴视为其未来的市场机会,滴滴在招股中表示,“电动 汽车 的日益普及和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将促进移动出行的增长”。

根据招股书,滴滴已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包括电动 汽车 和自动驾驶,并打算为此继续投入。通过布局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产业链为代表的新技术,滴滴希望从一家网约车出行公司成为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

据了解,滴滴2016 年开始开发自动驾驶解决方案。2020年2月和10月,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完成由滴滴和软银愿景联合投资的5.25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34亿美元,完成融资后,滴滴对自动驾驶子公司仍拥有绝对控股权,持股比例为70.4%。截至今年一季度,滴滴自动驾驶团队人数超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 汽车 的车队。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报告预测,在中国,到2030年自动驾驶将占到乘客总里程约13%,自动驾驶乘用车到2040年将达到约1350万辆;截止2030年,自动驾驶 汽车 总销售额将达到约2300亿美元;基于自动驾驶的出行服务订单金额到2040年将达到约9400亿美元。

作为未来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自动驾驶的赛道异常拥挤,既有Waymo这样的国外巨头,也不乏百度等传统互联网企业以及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创业公司。无论从测试里程还是车队规模来看,滴滴的实力都不算突出。

不过,滴滴也有自身的优势,即数据采集能力。2020年6月,滴滴自动驾驶CTO韦峻青曾透露,滴滴平台50%的网约车都安装了桔视记录仪,每年可以采集近1000亿公里行车中的真实路况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

围绕电动 汽车 ,滴滴已针对产业链展开布局。2019年1月,滴滴旗下小桔车服与北汽新能源共同出资成立京桔新能源,布局新能源 汽车 运营、网约定制车、充换电等领域。2020年11月,滴滴与比亚迪推出专供网约车的D1纯电动轿车。

张翔表示,电动 汽车 是一个风口,各行各业的公司都在纷纷跨界布局,一旦在电动 汽车 产业链布局成功,滴滴将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比。在网约车业务受监管制约的情况下,滴滴依托自身业务资源,布局电动 汽车 产业链是一条可行的路。

过去两年,滴滴针对电动 汽车 的布局多集中在产业链中下游,尚未涉足最具想象空间的整车制造环节。今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团队已开始从车厂挖人。

需要注意的是,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产业链的投资量级都非常大,参考小米、百度等企业,这一领域的投资额动辄数十亿元乃至数百亿元。滴滴自动驾驶业务,尚处于“烧钱”阶段,而目前出行行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难度已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上市显然是滴滴难以回避的一种选择。

在自动驾驶方面,2017年,百度为自动驾驶设立了100亿元的“阿波罗基金”。在电动 汽车 方面,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表示,造车至少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准备。今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

那么,滴滴为何选择赴美上市而不是去港股或A股?“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迅速,给投资中国项目的国际投资人带来超额收益,国际资本对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整体看好。滴滴经营主体和业务主要在中国大陆,如果在美上市,一些看好大陆市场的国际资本便能方便地从股票入手,参与投资滴滴。滴滴转战美股,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本,享受更好的资本溢价。”王赤坤说。

政策加持、资本热捧,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

李想说,在他还是蔚来董事的时候,他也认可,换电是最接近加油的体验。蔚来先到先得,当李想准备决定造车时,他是不会选择再去复制昔日队友的路线。

李斌与李想造车初期,都聚焦一个问题:解决里程焦虑。

最终理想选择了增程,通过大电池+加油的方式,解决不同场景的里程焦虑。

李想当时不做换电的原因还有一个:换电太烧钱。

尽管增程路线动不动就被友商diss,但是理想用极致的产品定义,构建出了高端市场现象级的产品力。

在蔚来与理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各个细分市场击败BBA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策略,理想甚至更聚焦,第一阶段只做SUV。

这大概也是李想与李斌唯一的共识:高端车市场更有未来。

除此之外,在商业模式、经营策略上,二者早已渐行渐远。

最近,李想分享了一张关于理想汽车经营理念的,核心就是如何让品牌、产品、研发、交付以及毛利率每一个飞轮能够快速旋转起来,并且随着发展进入临界点,旋转会越来越快速。

图源:理想汽车

李想所提到的构建大产品的经营模式和飞轮效应,核心只有一个——效率

巧合的是,去年底,蔚来也分享了自己关于体系竞争力的思考。这种巧合的时间点,也来自二者正处于同样的发展阶段:

年交付量超过10万辆,经营收入超过400亿后,新一代产品正在切换,理想与蔚来试图想要说服,他们对于即将迈入千亿规模已经做好了准备。

蔚来展示的体系竞争力分为四个象限——车、超越汽车的生活方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数字体验。而这四个象限的内容实际上都指向一点:烧钱。

图源:蔚来汽车

其实两张图就说明了一件事:

理想与蔚来在打造各自体系力上的差别,一个能抠就抠,一个能花就花。

至此,理想与蔚来,这对初代新造车的队友,除了市场体量相当,在造车这条路上实际早已分道扬镳。

而二者对于体系力的思考,理想注重经营效率,蔚来押注长期投入,这种分歧,在2022年的财务数据中,已经体现的非常明显。

均价37万的蔚来比均价33万的理想更焦虑

最近,理想和蔚来的2022年财报发布后,在同样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后,从财务数据看,押注长期投入的蔚来还在持续烧钱,注重经营效率的理想止亏近在眼前。

尽管按照年报中新车销售数据来计算,2022年,蔚来的平均售价超过37万,理想的平均售价超过33万。但均价更高的蔚来比理想压力大得多。

最大的分化体现在毛利率上:2022年理想全年毛利率19.4%,基本上保持着理想20%毛利率的小目标,而蔚来的毛利率则降至10.4%。

图源:理想2022财报截图

这种分化在亏损数据中也有所体现:理想2022年经营亏损为36.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59.3%,蔚来全年的经营亏损121亿元,同比扩大超过300%。

图源:蔚来2022财报截图

亏损的原因主要还是毛利无法覆盖高昂的研发投入和销售费用,在这两部分,去年理想与蔚来的花费差距不小。

研发费用方面,理想去年投入67.8亿元,保证着每年营收10%的投入;蔚来全年研发费用更高,达到108.36亿元。

蔚来研发费用高于理想是很好理解的,蔚来产品体系复杂,还有第三代换电站的研发投入,欧洲市场的研发投入,甚至还在自己研发手机,这些都比理想多了更多额外投入。

而在销售及管理费用上,去年理想投入56.6亿元,蔚来则是理想的近一倍,达到105.37亿元。

从亏损程度和毛利率水平来看,李想显然更有信心,他说希望今年是实现连续盈利的开始,李斌则表示,希望明年能够实现盈亏平衡。

在提升毛利、停止亏损的时间点上,理想与蔚来正在拉开距离。

“抠厂”理想的CFO李铁十分会精打细算,他认为在发展初期,需要在研发投入和财务指标的追求中取得一个平衡。所以,尽管很多人质疑理想在智能化的投入程度,但是在经营效率面前,只有时间点的选择。

蔚来则坚持着继续深挖“护城河”,对于在低毛利率、高亏损之下如何扭转局面,蔚来财务高级副总裁曲玉觉得,该花还得花。今年蔚来计划在全国投入1000座换电站,按照一座换电站200万-300万的标准计算,这意味着蔚来今年在换电站建设上要新增20亿-30亿的投入,但曲玉认为,能源基础设施的持续部署不仅有益于用户满意度,还会助力销量增长。

但这并不意味着毛利更低的蔚来,与可能率先实现盈利的理想,可能就此一分胜负。

实现连续稳定盈利,理想靠什么

一直以来,理想并不是蔚小理中all?in自动驾驶的那个,在辅助驾驶能力上,甚至是基于家庭用车对安全的需求,率先上线了AEB。

近日,在李想的一次workshop中也对品驾分享了很有关于智能化发展的看法。

李想说,理想汽车在真正核心的智能驾驶的自研投入,是从特斯拉把大概的逻辑模型跑通以后,才正式开始的,是谨慎投入、评估价值的理想没错。

关于智能化,李想提到了很多时间点: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 李想 图源:理想汽车

他认为,今年底,很多Orin平台的基于大模型的城市NOA将开始上线,到明年,至少中高端车,如果不能提供城市NOA,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在这个时间点,首先从中高端车开始,彻底进入基于软件2.0的智能电动车的时代。

理想的城市NOA将在今年底开放,李想称,理想汽车不会提供基于原来的方式——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标定,然后各个城市逐步开放的城市NOA,而是会直接提供基于大模型的全部城市覆盖的NOA功能。

城市端到端辅助驾驶能力的开放,从小鹏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测试,就可见其研发能力和工作量之大。放眼望去,去年号称城市NOA上线的车型,实际上并没有完全驾驭这一能力。

也是直到理想L7上市,理想才表露出自己潜在玩家的身份。

同时,李想也宣布了800V高压快充的研发进展。理想通过自研高压平台、自建碳化硅工厂,并在高压平台快充效率的配合下,使用容量更小的电池,并优化风阻系数,就可以达到同样100度电池的续航效果,同时还能达到纯电与增程的成本相同的目标。

在供应链体系上,李想反而并不强调较高的自制率,因为这意味着更大的杠杆风险。

相比蔚来,理想对于盈利的追求是更为迫切的。

在李想的沟通中,几个数据指标被反复提到。

去年理想汽车在30万-50万中大型SUV市场份额达到了9%,接下来的目标是做到20%

同时,而接下来理想汽车会进入重点关注稳定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的阶段,争取毛利率稳定在20%-25%,经营利润达到5%。

经营利润这个指标,是指毛利减去研发、销售和管理费用,也就是说,在没有扭转亏损之前,经营利润还不能实现。

把这些放在理想汽车的飞轮里面,豪华家用SUV的品牌定位、自研能力、交付能力实际上都是为产品服务的,在这些能力的加持上,才能保证更高的交付量,从而得到更多的毛利率,持续稳定的毛利率才能保证研发投入,销售、供应链等的投入。

如果说特斯拉通过重新定义生产来提升效率,那么理想注重的是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在什么时间阶段,做什么样的投入,会获得怎样的回报预期,贯穿在李想对研发、商业模式甚至是组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

理想汽车一直强调组织能力对于提升效率的作用 图源:品驾拍摄

在换电商业模式跑通前,蔚来还得撑一撑

相比于近日李想的疯狂输出,李斌已经很久没有在公众面前细致剖析蔚来的现阶段发展逻辑了。其实蔚来商业模式的真正意义在于:长期投入能否为未来带来价值。

用户企业蔚来,常常会因为在用户服务方面的投入过高,而被质疑烧钱过度。对比2022年的理想,蔚来显得尤其难。

不过为什么在亏损扩大的情况下,蔚来还要砸钱建换电站?它对蔚来的长期发展意味着什么?在与理想拉开盈利差距后,蔚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能否借助换电模式翻盘,比亚迪或许是蔚来的学习对象。

图源:蔚来汽车

在比亚迪真正做实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导者”后,关于比亚迪死磕电池、三电自研、豪赌插混的例子,甚至从油改电,到全新平台终于上位的艰难发展过程,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长期主义的发展样本。

而比亚迪对蔚来最大的启发,就是咬牙跑通没人尝试的换电模式。

李想最近提到,换电甚至可以让消费者买一辆电动车的成本比一辆燃油车还低。

严格来说,如今蔚来的BaaS模式虽然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但并不是一个足够成熟的换电商业模式,虽然采用BaaS模式的购车成本低,但是租赁电池的费用并不算低,如果电池资产在储能中得到充分利用,蔚来甚至可以将电池租赁成本降得更低,用户体验还会更好。

此前对于换电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曾经提到,电池放到客户手中,它的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放在商家手中集中运营,可以通过它来储能,获得额外的收益,实际上既减轻了客户的负担,降低了整车成本,提升电动车的市场渗透,同时可以产生一个新的新能源行业,比如电池跟光伏,电池跟电网,电池跟家这些互动会产生收益,而这些都需要商业化的运作方式。

蔚来换电站 图源:网络

李想所说的换电甚可以让消费者购车成本更低,事实上也是基于此。

换电商业模式得以跑通的前提就是,蔚来要建足够多的换电站,卖足够多的车这些都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但是换电站与用户需求的相关性却越来越强。

李斌发现,换电站对于下沉市场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门店的作用。他举了一个例子:

在山东滨州博兴县下面的一个只有5万人口的兴福镇,蔚来拥有500?多用户客户,而之所以在一个小镇达到这样的规模,是因为当地用户早期想办法布了一个换电站,换电站带动了更多用户成为蔚来车主。

也因此让李斌认识到,在三四线城市,甚至一些更小的地方,通过换电站建设是能够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换电站对于蔚来的用户粘性更强,并且可以推动订单增长。

虽然在换电领域,蔚来领先于对手,但是在商业模式没有成熟之前,蔚来不过是冲在最前方探路的那个。

蔚来与理想,到底是不是对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公布战报时,理想划定的范围通常是30万-50万SUV车型,或者30万-50万新能源SUV,而蔚来则会把范围缩小到30万以上纯电车型。

原因很简单,理想以打造爆款闻名,它必须在尽可能大的细分市场产生影响力。而蔚来产品组合更多,它的护城河还在建立。

虽然定价范围有重合,但二者的用户群体其实十分鲜明,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李想还是李斌都明白,对方不应该成为自己的对手。

在这个阶段,在L系车型完成上市后,理想的下一个目标是利用理想L7把奥迪Q5L打下牌桌,而蔚来ET5也终于在部分一线城市超越了宝马3系、奔驰C级的销量。

为了抢占BBA存量市场,理想甚至在直营销售的订单模式中,在各大区加入了15%左右比例的现车,提供给喜欢购买现车的用户。在特斯拉的空白地带,理想正在致力于塑造一个新的爆款地位。

爆款的势头让很多造车企业觊觎,但是蔚来也强调过像宝马一样提供多元化车型组合对于高端品牌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两者截然不同的产品逻辑,其实也对应了如今两大行业巨头特斯拉与比亚迪的产品布局特点。

2003年,特斯拉与比亚迪在同一年开启造车。一个all in智能电动车,一个在有了动力电池基础的同时,新能源与燃油车市场并行。

2020年,特斯拉创造了市值超过丰田的高光时刻,而彼时的比亚迪,在中国自主品牌排名中也才处于第七的位置。

最终比亚迪以自己的发展方式,创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新姿势,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也为行业所忌惮。

两种方式同样创造出的头部地位,恰恰代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多元。

这或许也意味着,分道扬镳的理想与蔚来,只不过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然在现阶段,蔚来要承受的考验比理想更久。

但是十年之后,谁又知道他们会不会成为BBA式的存在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品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8月车市销售约218万辆,新能源政策或再加强 | 一周大事件

新能源汽车已然站在风口之上,在政策加持和资本热捧下加速发展驶入快车道。

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终于浮出水面。实际上,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频发。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突破14.4万辆,同比增长119.8%。与此同时,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也是非常看好的,蔚来、小鹏等已上市的造车新势力股价、市值“起飞”,哪吒、威马等也趁着市场的热情,扎堆IPO。

有分析称,疫情后期行业稳步复苏,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需端持续恢复,需求逐步释放,新车型逐步投放刺激市场需求,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步入高速成长阶段。

头部造车新势力“风雨”中成长

日前有传闻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明年计划生产约55万辆汽车,其中包括30万辆Model 3和25万辆Model Y;特斯拉中国对此说法的回应是:具体产能等数字目前无法对外公布。

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正在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特斯拉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上海超级工厂Model 3的产能已提高至每年25万辆。11月5日工信部披露的第338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特斯拉产Model Y已完成申报。

今年3月特斯拉国产车型交付量首次突破万辆,随后5-10月销量均破万辆;中汽协预测今年特斯拉在华的销量或将达到10万辆。业内认为,随着国产化零部件的采用,国产化Model Y有望下探至30万元区间,将持续提升特斯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量情况,也将对造车新势力乃至传统车企造成压力。

考虑到价格和车型,国产Model 3和Model Y对蔚来、小鹏、威马等影响更大,希望走高端新能源品牌路线的造车新势力将面临新的压力,尤其是新能源补贴彻底退坡后,将与特斯拉处于同一起跑线。

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规划》发布一周以来,小鹏汽车累计涨幅高达79.62%。而蔚来自4日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后持续上涨,目前市值已超越宝马、通用等传统汽车制造商巨头,年累计涨幅高达935.57%。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造车新势力已经进入耐力赛阶段,交付量成为造车新势力企业硬实力的展现。今年1-10月,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头部企业的累计销量分别为31430辆、17117辆、21852辆。

不过,产销稳步增长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也遭遇“成长的烦恼”——随着市场保有量的提升,多家造车新势力面临产品质量问题。

11月6日,理想汽车宣布召回10469辆理想ONE,召回范围内的车辆由于前悬架下摆臂球销脱销力设计原因,车辆受到碰撞冲击时可能导致前悬架下摆臂球销脱开,可能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极端情况下会增加发生事故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出现产品问题的还有正在筹备上市的威马汽车。10月28日,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存起火风险,威马汽车宣布召回1282辆电动汽车。

而蔚来汽车早在2019年,也因电池安全隐患召回ES8车型4803辆。小鹏汽车是目前尚未经历召回事件的车企,但其去年也曾因产品升级降价,造成新老用户享受新车价格不一的问题,引发不小的用户风波。

在业内人士看来,造车新势力仍旧“风雨不断”。一方面,行业和资本的看好助力着企业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安全与质量这两把“利剑”依然高悬在这些企业的头顶,是企业长续发展不变的关键。

今年北京车展期间,比亚迪展出的全新新能源车型“汉”。资料/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摄

二三梯队新势力还在抢滩资本市场

在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接连赴美登陆资本市场,确定了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地位之后,威马汽车、哪吒汽车、爱驰汽车等相继传出要登陆资本市场,抢滩科创板。

7月20日,哪吒汽车表示,已启动C轮融资,并计划于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9月26日,天际汽车董事长张海亮表示,正考虑IPO;10月13日,证监会披露中信建投关于威马汽车辅导备案情况,威马汽车计划在科创板上市;10月20日,恒大汽车表示,已于9月22日进行了科创板上市的备案;10月27日,爱驰汽车表示,正在准备登陆科创板,计划2021下半年实现IPO。

最近,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也公开表示,“预计明年年底或者后年IPO。”虽然其并未明确表态零跑汽车预计上市的板块,但业内普遍认为,零跑汽车大概率会冲击科创板。

科创板采用注册制,审批周期短且门槛较低,对科创企业包容性更高,更利于造车新势力上市。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造车新势力融资越来越难,科创板让其看到新的希望,对于玩资本游戏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谁能够先上市,活下去的机会就大。”

不过,业内也有观点认为,虽然科创板的市场化、注册制体现出宽进严出的特点,降低了IPO企业的财务门槛,但无形中也增加了上市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市场倒逼企业的优胜劣汰。

“造车新势力第二三梯队登陆科创板、融资是一个机遇,但仍面临挑战和市场的洗牌,从产品和销量表现来看,仍面临市场的质疑。”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上市之后保证生存,基本有了相对良性的资金链,发展中心仍是产品研发、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

IPO并非造车新势力的终点,只是其进化的分水岭,能够解决短期压力,但打造能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造血能力才是最根本的。

国内传统车企电动化热火朝天

11月6日,比亚迪股份股价直线上涨,报收190.44港元,市值突破5000亿港元。据了解,比亚迪股份股价年内涨幅超295%。

这与比亚迪业绩表现密不可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行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的头部企业,比亚迪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达34.14亿元,同比增长116.83%。销量方面,据比亚迪发布的10月份销量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车型实现销量22045辆,同比暴增83.1%。

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今年推出的全新车型“汉”搭载了最新研究的刀片电池,成为自主品牌高端电动车型的代表。

除了比亚迪,国内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都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电动化也成为了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等所有在华车企的“必争之地”。

今年年中,东风汽车打造已久的自主高端电动车品牌“岚图”发布,尽管入场颇晚,但其进程却十分迅速。11月6日,岚图汽车中大型高端智能电动SUV白车身实现下线,首款车型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上市。北汽方面,除了北汽新能源外,今年北京车展期间发布了ARCFOX旗下首款全新纯电动车型,主打中高端市场。

基于国家政策导向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鼓励,国内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吉利、长安、广汽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有换道超车的希望。

合资品牌今年同样动作也不小。11月3日,一汽-大众ID.4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中国首秀。作为MEB平台下进入国内的首款车型,ID.4承担着大众在华电动化新篇章的重任;日产全新跨界纯电SUV车型Ariya亮相,开启日产在华电动化的序幕,新车将于明年在国内投放。预计到2025年,日产将在华投放9款电动化车型,加快电动化转型。

山西证券分析称,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有望引导新能源汽车规模高增速、质量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竞争关键在于质和价。中信证券认为,疫情后期行业稳步复苏,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需端持续恢复,需求逐步释放,新车型逐步投放刺激市场需求,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步入高速成长阶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魏帅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车企缺钱?吉利即将登录科创板、戴姆勒欲提升北京奔驰股比!

MONDAY

蔚来计划增持蔚来中国股权

8月31日,蔚来正式发布公告披露股票增发计划:公司拟增发885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发行价17美元,预计总融资额在15亿美元至17.26亿美金之间,高于此公司预计的14.0974亿美元至17.222亿美元。

根据蔚来2020年财报显示,截止至2020年6月30日,其现金储备共计111.675亿元。随后7月10日,蔚来获得六大银行104亿综合授信。

而此次蔚来增发募集的约17亿美元减去用于回购蔚来中国股份的3.25亿美元,仍剩余13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97亿元左右。

定价消息公布后,蔚来汽车盘前股价一度跌幅超5%。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汽车此次股票增发承销商为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美银证券,这也是公司在今年6月后再一次启动股票增发。

同时,官方消息称,所募集金额将主要用于增持蔚来中国股份,行使蔚来中国的股份回购权,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以及全球市场的扩张。

天天观点:蔚来此次计划增持蔚来中国股权,将加强其在蔚来中国的长期权益。

TUESDAY

吉利科创板招股说明书公开

9月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披露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

招股说明书披露,公司旗下产品分为吉利、几何两大品牌,覆盖A0至B级主流乘用车市场,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吉利和几何品牌合计销量分别为124.11万部、138.04万部、123.35万部及47.57万部。

2017年,公司推出全新中高端合营品牌领克汽车,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及2020年1-6月,领克销量分别为0.60万部、12.04万部、12.81万部及5.48万部。

吉利用数据说话,表明自己在中国自主品牌中身处头部地位。近年来,对于车市的转变,吉利在新四化方面(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实现了全面布局,截止至2019年,吉利新量产车型L2配置率和市占率均已在行业内达到第一。

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对于吉利在新四化的发展上也充满信心,并表示:“目前吉利在电子电气架构,电控技术,自动驾驶,车联网,车路协同等方面形成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

虽然,在招股说明书“风险因素”部分,吉利汽车称新冠疫情对公司2020年1-6月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但是,影响有限,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吉利公司已全面复工,日常采购、销售订单和其他重大合同履行不存在障碍,疫情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未对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天天观点:登陆创科版势必将助力吉利向“科技吉利”战略目标的全面转型。而在A股和港股同时上市,也能让吉利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资源。

WEDNESDAY

中汽协预估8月汽车销量完成218万辆

9月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根据重点企业旬报情况预计,8月汽车行业销量预估完成218万辆,环比增长3.2%,同比增长11.3%。其中,乘用车同比增长4.4%,商用车同比增长37.5%。

除此之外,中汽协还公布了第二批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企业和车型名单。名单包括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奇瑞商用车等在内的14家企业,涉及旗下的36款车型。

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的车企承诺,车辆售价在扣除国家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将会再给予一定的下乡特殊让利。同时,企业将与地方政府合作,为车主安装充电设施,并建立和健全覆盖乡村的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就表示,今年下半年将推动汽车和家电消费转型升级,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汽车购置限额,放宽新能源汽车限购,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等给予适当补贴。

一直以来,新能源的销量受国家补贴影响较大,所以本次下乡名单公布后,势必会对下半年新能源市场的销量起推助作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后几个月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为110万辆。”

天天观点:作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促进出行消费扩容升级的工程之一。稳定补贴的同时,尚存汽车产品增量空间的农村市场成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新阵地。

THURSDAY

通用、本田加深合作

9月3日,通用汽车与本田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拟在北美地区组建汽车业务联盟。双方计划以联盟的形式为各自的品牌开发车型,并在采购、研发和车联网服务等领域展开合作。

协议内容表明,通用与本田已经合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将近20年,本次的合作使双方关系更上一层楼。

通用总裁马可·睿思(Mark?Reuss)在联合声明中表示:“通过联盟,双方将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对未来移动出行的投资。此前两家公司的合作就非常紧密,因此在研发当前汽车阵容时将会实现显著的协同效应。”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双方就向外初步透露了合作内容,包括本田会基于通用汽车Ultium电池和高度灵活的全球电动车平台,联合开发两款全新本田纯电动车型等。

但是,本田的发言人Koji?Watanabe表示:“合作的很多细节都还没有敲定,比如,首先合作打造哪款汽车,何时上市,或对协同效应的预估等。”

天天观点:基于该合作,北美联盟将汇集通用和本田的先进技术并且提升成本效率。此外,通用和本田将会计划摊分研发与工程成本,联合开发未来车型和驱动系统,这将会显著降低成本。

FRIDAY

起亚公布8月销量?凯酷未卖先火

9月4日,东风悦达起亚公布8月份销量为21,848台,同比增长1%,连续五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3.7%。

在细分中车型上,智跑销量同比增长30.8%,KX5销量同比大增116.9%,10万元以上主销车型的销售占比达到79.2%,起亚正以不断优化的产品结构保持稳步向好的良性循环。

不仅如此,作为即将上市的品牌旗舰车型,凯酷(ALL?NEW?K5)截至8月31日累计订单已达8,847台,5000份限量“大订”提前售罄。凯酷未发先火,大大提振了起亚的市场活力。

据了解,凯酷是起亚转为“Z世代”打造的Dream?Car,从亮相起就凭借高颜值、和科技等特质吸引目光无数。

不仅如此,在凯酷公布预售价格的同时,起亚还放出大招,一同推出包牌礼、置换礼、终身礼、爱心礼和订购礼“酷享五重礼”,从购车起就与同级车型做出差异化,从而赢得销量。

天天观点:近几个月,凯酷全网大火,线上线下营销不断,从订单量看确实“出圈”。据了解,凯酷将于9月7日上市,最终8,847台订单究竟能有多少成功转化,让我们拭目以待。(撰文?|?宋雨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3亿美元入股遭否,合肥百亿投资蔚来背后

提到车企,尤其是一线知名车企,给大家的印象往往是“财大气粗”,一方面汽车作为大宗商品,客单价比较高;另一方面一线车企的年销量也大,一年百八十万辆的销量很轻松,并且销量越大单车所均摊的成本越低,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一线车企会缺钱。

事实上,车企缺钱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研发新技术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即便是有了新平台,但在车型开发过程中,从油泥模型到模具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这种缺钱可以理解为车企为了保持技术优势而面向未来的一种投资。

另一种缺钱则是由于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发生亏损甚至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种缺钱就比较急迫了,如果不能尽快解决问题,未来的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

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汽车行业来说,车企如果没有高超的“财技”,似乎也难以长久的发展,远到特斯拉近到蔚来,无不是如此,除了新兴车企外,最近吉利汽车与戴姆勒也展示了各自的“财技”。

9月1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吉利汽车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受理”,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距离登录科创板更近一步。

从销量来看,2017-2019年间,吉利汽车的年销量分别为124.11万辆、138.04万辆和123.35万辆,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为47.57万辆,整体销量水平位居自主车企第一梯队的位置;从净利润来看,根据公开财报(吉利汽车为港股上市公司)显示,2017-2019年间的净利润分别为107.4亿元、126.7亿元和82.6亿元,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3.2亿元。

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并未出现亏损,那么其冲击科创板是为了什么呢?其实在上市申请文件中我们便能找到答案。

以上这两张图表源自吉利汽车的说明书,从2020年开始吉利汽车将进入4.0时代,这也意味着产品技术方面将会全面革新,而登录科创板计划募集的200亿元资金中,新车型研发与前瞻技术研发便占到了一半儿以上。

显然,如果说吉利汽车登录科创板是由于缺钱,那么也是前文所说的第一种缺钱情况。

最近戴姆勒也同样有些“不甘寂寞”,根据不久前其发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戴姆勒新车销量为118.6万辆,同比降低26%;公司经营收入为674亿欧元,同比18%,销量与收入的下滑所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上半年戴姆勒亏损了1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9亿元)。

戴姆勒的亏损除了受到工厂停产等因素的影响外,在电动化与数字化方面的巨额投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应对亏损方面,戴姆勒除了全球裁员以节省开支外,也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为其持续贡献利润的中国市场。

今年上半年,北京奔驰盈利11.96亿欧元,按照目前戴姆勒持股49%的比例,其将分走5.8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7.6亿元),对于戴姆勒来说,北京奔驰每卖出一辆车,自己便可以分得一部分利润,完全属于躺着赚钱。

而对于北汽来说,北京奔驰称得上是集团的支柱企业了,根据北汽财报,2019年其毛利润为374.87亿元,而北京奔驰的毛利润为422.15亿元,换句话说,没有北京奔驰的利润注入,北汽将面临亏损,更为无奈的是,这种状况并非仅在2019年才出现。

戴姆勒对这种情况并非不知情,近日便有消息曝出其与北汽集团重启谈判,欲将北京奔驰的股份从49%提升至65%。

事实上,戴姆勒欲增持北京奔驰的股份早就不是什么秘密,2019年7月北汽以200亿元的代价增持了戴姆勒5%的股份,随后便有消息曝出戴姆勒出售股权的条件之一便是提升在北京奔驰中的持股比例,至于当初北汽与戴姆勒之间是否真的有交换条件,缸哥不做评述,但可以预见的是,戴姆勒增持北京奔驰股份是早晚的事儿。

从国家政策层面看,之前国家规定合资车企中中方企业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0%,但在2018年发改委便宣布,2022年彻底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换句话说,如果北汽不同意戴姆勒提升股比,那么对戴姆勒来说,完全可以2022年后再找一家车企合资,毕竟奔驰对国内消费者的吸引力一直很大;但对北汽而言,一旦戴姆勒不再与自己合资,那意味着利润奶牛没了,靠着北汽蓝谷等一众自主车企翻盘?恐怕不太现实。

另外,宝马已经增持华晨宝马的股份至75%,已经有了先例,因此相比之下戴姆勒增持股份至65%似乎也并不过分,至少北汽还能分得35%的利润,要比华晨高出10个百分点,不知道这算不算是给北汽一个“台阶”?

其实无论戴姆勒何时增持北京奔驰的股份,只要其持股比例超过50%,便可以合并报表,以提升整个戴姆勒集团的财务数据,就以2019年北京奔驰的营收来算,戴姆勒便可以在财务报表中并入超过22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789亿元)的营收,这对于推动戴姆勒的股价显然是有好处的,若从这个角度看,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吉利却成了受益者,不知与戴姆勒合资14年的北汽作何感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与合肥合作,关吉利什么事?李斌辟谣了

2月25日,2020年合肥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云)签约和江淮蔚来EC6量产项目启动仪式在合肥市江淮蔚来工厂举行,包括蔚来汽车中国总部项目在内的8个项目总投资1020亿元。

蔚来与合肥市政府签约现场

蔚来总裁秦力洪在微信朋友圈转发时提到“合肥市将对蔚来进行战略投资”。蔚来创始人李斌确认了此事,有媒体表示,秦力洪称“项目投资100亿,就是说地方政府筹资100亿,投资给蔚来。”

对于“吉利汽车计划投资3亿美元入股蔚来,有望成为第三大股东”的传闻,2月25日晚间有媒体称,李斌对此予以否认。但他表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到了蔚来汽车的价值。

2月是蔚来融资月?

受此消息影响,当日江淮汽车A股涨停,收盘5.35元。截至北京时间18:10,蔚来股价蔚来股价上涨1.08美元,至4.96美元,涨幅达近30%,涨幅创本月新高。

从去年1.19美元的低点到这一波5.65美元的大反弹,多位投资人都清掉了手中的仓位。就连那个说愿意陪企业共同成长的高瓴资本的张磊也在去年12月彻底清仓了蔚来。

“2019最惨的人”?李斌

2019年下半年以来,蔚来亏损不止,一度面临断粮风险,李斌也沦为2019年“最惨的人”。无论是媒体还是同行和用户都对蔚来的融资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蔚来的融资历程就像是一部不断被曝光,又不断被否认的肥皂剧。一边期待着,一边失望着。

蔚来先后与北京亦庄国投、广汽、吉利等绯闻不断,却无一坐实,而与合肥的合作或意味着吉利3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泡汤。

去年5月,蔚来与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根据协议,蔚来将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蔚来中国”,并向“蔚来中国”注入特定业务和资产,亦庄国投将通过其指定投资公司或联合其他投资方对“蔚来中国”以现金方式出资100亿元,同时宣布进入北京后,将与上海公司实行“双总部战略”。随后,7月24日,蔚来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在亦庄注册成立,这被看作是蔚来中国落户亦庄的实锤。但最终,双方便再无消息发布,该项目石沉大海。

10月份,蔚来又传出与浙江湖州市吴兴区政府50亿元的融资项目。该项目若能落地,蔚来将在吴兴区建成一个具备20万辆年产能的工厂。但该项目最终被吴兴区政府否认,并强调引进该项目面临的风险太大。

2020年蔚来一改去年颓势,2月以来先后获得两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可转债融资。投资方均为“无关联关系的亚洲投资基金”,即单纯财务投资人。对蔚来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鼓励,同时意味着其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但根据蔚来三季报,其单季度亏损达20多亿元,此次14亿人民币的救命钱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因此蔚来“缺钱”的命运并没有改变,若想保证其良性长久发展,还需投入更多资金。

然而就在与合肥的协议落地前几天,传吉利携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入股蔚来。但在双方有进一步消息之前,合肥市政府与蔚来的合作协议已经落地,这或意味着吉利投资一事已泡汤。

此前,蔚来总裁秦力洪对新浪表示,“关于吉利投资蔚来一事,目前客观来说还属于一个传言。”“我们作为上市公司到了可披露的阶段,我们会用上市公司公告的方式来披露,目前不能够也不便于提前说任何的事。”秦力洪称。

行业及时雨

但毋庸置疑,此次合肥市政府项目落地,是蔚来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又一证明。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消息公布后,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江淮新能源营销公司总经理汪光玉、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德翔、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长城欧拉品牌总经理宁述勇以及奇点汽车创始人沈海寅等多位车圈大佬第一时间在微信群里对蔚来和李斌表示加油祝贺。

作为汽车行业的同行者,他们一方面是希望资本市场的寒冬能够结束,另一方面也希望车企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毕竟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2020年伊始,汽车人还沉浸在对“汽车市场春天”的期待中,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节奏。

根据乘联会和中汽协公布的1月月度销量数据,新能源汽车销量直接被腰斩。彼时,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此次疫情让新能源车的销售面临更大的压力。

车企的新品线下发布几乎难以进行,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与汽车有关的大型活动,上市发布会、试驾会、品鉴会等都将延期或取消。

秦力洪认为,湖北省和武汉市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乃至全球汽车工业、零部件工业的中心之一。“我相信全行业应该没有哪家公司的供应链能够避开湖北的,”在秦力洪看来,武汉的疫情不完全解决,整个汽车工业完全恢复正常都是做不到的。

有外媒此前报道称,为了重振市场,中国可能会将新能源汽车补贴延长至2020年年后。

蔚来与合肥签约的消息像是一场及时雨,安徽省与合肥市领导在现场观看蔚来汽车现场换电演示,更显示地方政府对蔚来的重视程度之高。

安徽当地媒体更是评价,蔚来中国项目“与合肥市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高度契合,更对我国通讯行业、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发展、应对国际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对蔚来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机遇。”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玉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蔚来缺钱,这已经不是秘密,再加上时艰之下,资金愈发吃紧。

所以,进入2020年后,有关投资蔚来的新闻是此起彼伏。

2月25日,蔚来证实,蔚来已经与合肥市签署了蔚来中国总部落地合肥的合作框架协议,蔚来获得合肥市政府的100亿投资。

再加上已经被证实的前期2亿美元的融资和26日被李斌否认的吉利3亿投资,蔚来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但对比第一条的纯财务投资,吉利与合肥的投资更容易让腹黑者臆测。

按照阴谋论的说法,吉利对蔚来的投资是以获得控股权为前提的,合肥对蔚来的投资是以蔚来总部迁址合肥为代价的。也就是说,蔚来为了权,放弃了吉利;蔚来为了钱,放弃了上海。

究竟该如何看待?汽车有智慧咨询了经济领域专家。

“吉利与合肥是完全不同性质的投资。吉利一直都有购买的先例,有没有目的还不得而知,因为这是纯商业行为,可能会有商业利益牵涉其中;但合肥不同,其投资是行政行为,其目的必定是公共利益。合肥以蔚来迁址为条件,其实是对公共财政的负责,毕竟蔚来能为合肥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引擎力量。”该专家如此解释。

以吉利来说,蔚来品牌是其最看重的地方,蔚来目前以约40万元的售价卖出了超过3万辆汽车,俨然是造车新势力中最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在李斌看来,蔚来要做的是中国不一样的汽车,他不可能轻易把蔚来的控制权拱手于人。

这或许才是吉利与蔚来没能谈妥的最大原因。

2月25日,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合肥也否认了这一传闻,但他向有文汽车表示,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人看到了蔚来汽车的价值。而按照蔚来汽车刚刚在一级市场进行的可转债3.07美元核算,吉利此轮投资后,将占到蔚来汽车10%不到的股份,而入股后现有股东占股摊薄,吉利有望成为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的说法,更显得无厘头了。

但此次未能谈妥,不代表双方没有谈判的余地。据了解,李书福对于李斌和蔚来很是看好,未来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性,而李斌也没有否认。

终归来说,吉利与蔚来本就是商业社会中的一员,所有的谈判都建立在利益互需的基础上。商业谈判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谈不拢不代表着阴谋的破产,谈拢也不代表分歧的结束。

目前,吉利发展势头良好,对于蔚来品牌的购买需求并不十分强烈,或许对于蔚来的投资意向仅是态度原因,并没有所谓权利控制等无端揣测。随着吉利与蔚来的发展,双方仍有坐下来的可能性。

可合肥不同,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才是第一要务,至于控股权并不重要,而迁址的要求对于李斌来说,并非不可接受。一是合肥本就在长三角核心经济区中,科研实力也是首屈一指,蔚来在合肥可能影响没有那么大;二是蔚来本就与合肥企业江淮有战略合作关系,迁址合肥或许能加强与江淮的合作联系。

据了解,蔚来汽车中国总部项目包括在合肥成立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中国总部运营体系。蔚来中国预计2020年营收148亿元(上市3款车型),2024年营收1200亿元(上市6-8款车型),2020年至2025年总营收4200亿元,总税收78亿元,2025年前在科创板上市。蔚来中国落户合肥5年内将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龙头企业。

仅看这些数字,就能想像到蔚来对于合肥发展的重要性。

而对于蔚来来说,规模越大,所需要的资金和资源就越多。在迁址合肥后,蔚来相应也能获得合肥政府给予的土地、政策、税收、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让蔚来的抗风险能力变强。同时车企发展达到一定级别规模后,也容易形成“梧桐引凤凰”的作用,为当地政府吸引更多上下游产业,从而形成汽车产业集群效应。

仅这一点,蔚来与合肥就有共同所需之外。

再看蔚来与江淮的合作。在面向未来的新能源领域,江淮汽车历经十年七代迭代研发,在电池热管理技术、本质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电池液冷技术世界领先,国内独一无二,累计应用推广新能源乘用车近10万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5亿公里。

2019年3月,李斌曾公开表示,已经决定第三款车型也会在江淮进行生产。和江淮会有一个继续的合作,相信改造完成以后,年产能会到15万辆,基本能满足未来两到三年内2~3款车型的生产能力。

此番蔚来总部搬到合肥,与江淮汽车比邻而居,对江淮、对蔚来、甚至对合肥当地的汽车产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江淮“混改”。

2014年7月,江淮汽车通过吸收合并的方式将江汽集团整体上市,建投投资与实勤分别投资入股10.83%和2%,江汽集团持股比例由35.43%下降为30.47%,从而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然而由于民营资金的比例较低,并未完全激活江淮汽车的活力。

外界对于江淮的“二次混改”一直抱有预期,而2016年就与江淮开启合作的蔚来,也是近年来被提及最多的潜在参与对象。蔚来总裁秦力洪回应说:“混改这件事蔚来和江淮的管理层之间从来没有正式谈过,但我相信由于地缘规划的原因,汽车产业的投入都很重,蔚来中国落户合肥、合肥投资蔚来这件事背后,肯定会促进未来与江淮进一步更深入更好地合作。”

2月10日以来,江淮蔚来制造基地已经全面复工,恢复了生产。但受到上游供应链供货的影响,产能的完全恢复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秦力洪说:“这取决于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因为天下的汽车厂没有一家能够离开武汉而玩得转的。”

可以说,蔚来、江淮和合肥,都有可能在这次合作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如今,合肥投资蔚来已成定局,而蔚来也获得了其急需的资金,双方在合适的对价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这才是让阴谋论不攻自破的重要原因。(文/汽车有智慧?王得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文章标签: # 蔚来 # 汽车 # 滴滴